留學讀什麼科?

「留學讀什麼?」這個問題不單家長會問,學生更關心,畢竟選讀什麼科會直接影響學生將來的出路。但這個問題不易回答,一則選什麼科與同學的興趣、家長的期望有直接關係,兩者很多時不易取得平衡。

「去那裏留學」、「何時去留學」是希望把子女送往海外留學的家長經常問的問題。(見本欄2018年10月29日〈境外留學的疑惑〉及2018年11月13日〈何時留學最恰當?〉)「去那兒?」、「何時去?」後,家長接着通常會問「讀什麼?」這個問題不單家長會問,學生更關心,畢竟選讀什麼科會直接影響學生將來的出路。但這個問題不易回答,一則選什麼科與同學的興趣、家長的期望有直接關係,兩者很多時不易取得平衡。再則,家長、同學往往希望所選讀的科目能與將來的職業掛勾;唯現今時代變化速度驚人,真的是「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清末洋務大臣李鴻章語),今天仍然流行的工種,三、五年後可能已式微,增添了同學選擇科目的猶豫。先談興趣論。

與趣是天生的嗎?

常聽到老師,特別是負責生涯規劃的老師向學生說:「選科最重要的是兼顧興趣。」這說法放諸四海皆準,自然沒問題。但問題背後是假設學生已知道他的興趣所在。可惜現實是更多的學生會答:我不知我的興趣是什麼;也不知自己有何專長……這帶出一個問題:興趣是天生賦與的、還是後天培養?有一定教學年資的老師多數有這種經驗:某些學生對一些活動,多是運動、音樂或藝術等特別有反應,就算初次接觸,也興致勃勃,非常專心。教育經驗告訴我們這就是學生興趣所在,而這興趣很大機會是上天賦予,後天稍為激活,即湧出無限潛能。

但更多的經驗是同學先是嘗試不同活動,遭受無數次挫折失敗;再經長時間訓練、鞏固、沉澱、才有進步,才可變為終身興趣。後天的興趣必須透過適當的栽培才可獲得,當中最重要的媒介是家長。所以,若希望孩子將來所選的科目要與孩子的興趣吻合,家長要做的是要發掘孩子的興趣。怎樣做?要明白理念,也要照顧操作。簡單有兩點:一是用心觀察孩子的成長;二是萬勿把自家孩子的發展與他人比較,兄弟姐妹間之比較更不宜。

父母期望與子女興趣必有衝突?

孩子有興趣,目標清晰,選科是否一帆風順?還要過父母的一關,這就牽涉到父母對子女的期望。陳先生是牙醫,太太是全職媽媽,女兒快高中,成績優異,名列前茅。爸爸希望把女兒送往海外,繼承父業,將來選讀牙科。剛傾談時,女兒頗沉默,並不反對爸爸建議,唯不太積極;慢慢引導下,說出了自己的興趣是在繪畫,且獲獎無數,更說出了希望讀藝術學校的願望。爸爸聽後勃然大怒,一改溫文爾雅形像,拍枱大駡女兒沒出息,更諷刺太太教導無方……

以上案例是典型的家長與子女的期望有重大的落差。解決的難度甚高,因問題不在孩子,是家長的「定型觀念」(stereotype)所至。要改變這種執着,社會的風氣扮演重要的角色。可幸這情況已有轉移,開始已遇到中產父母不介意花百多萬把子女送往海外讀時裝設計、電影、戲劇;亦有父母願意傾聽孩子心聲,暫時放棄讀大學,往海外尋找自己的天地。家長願意放下面子、單方面的期望是社會整體人文素質進步的表現,但亦反映了現今社會的變化,現在讀的科目與將來做的工作並沒有必然的關係。

未來不可料但有跡可尋

我們沒有水晶球,未來當然不可料。但在工業社會時代,對未來的發展還是有跡可尋,在理可依。比方說,80年代,香港經濟起飛,四處大規模建設,對工程師的需求非常大,自然吸引年輕人入讀各大工程學院。90年代起,香港踏入電腦化年代,IT人才非常缺乏,各大學無不大力發展各種IT課程,相關學科畢業生近幾全民就業。21世紀的今天,已是資訊科技年代(有些評論更謂是第四次工業革命年代),人的生活、乃至生命已為各種資訊科技產品所籠罩。這年代最大的特色是「不可知」。美國「知識工廠基金會」(Knowledge Works Foundation)幾年前預測今天的社會將會是一個VUCA的社群:即Volatility(反覆無常)、Uncertainty(難以預料)、Complexity(錯綜複雜)和Ambiguity(暗晦不明)。生活不可知,當然就業機會亦不可知。

2016年世界經濟論壇發表了《未來就業報告》。該研究覆蓋了15個經濟體9大行業門類中的1300多萬名僱員,提出了五年後,即2021年全球將有超過700萬個工作崗位消失,而新增的只有200萬個,即減少了500萬個工作崗位,但同一時期,人口並沒減少,反而有增長趨勢,此消彼長,難怪年青人憂慮,特別是有志赴笈海外的,有不知如何選科之感。這裏,聯合國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新近一個研究可給家長、同學們一個啟示。

2030需要的教育技能

OECD的報告題為《未來教育與技能:教育2030》,於2018年發表,選擇2030年是因為報告的對象是2018年入讀小一的學生,至12年後即中學畢業,即為2030年,當中學生需要學習的是什麼樣的技能?應接受何種的教育以迎接21世紀,第四個十年?

《報告》陳述了現今社會面對一連串環境、經濟、社會的嚴峻挑戰,從而建議擬定一個更開闊的教育目的,以應付將來變得更為複雜及不可料的社會。《報告》提出了「OECD 2030教育學習框架」(The OECD Learning Framework 2030),當中強調的再也不是個別的學科,而是一組包涵知識、技術、態度、價值的能力(文中用competencies,一般譯作「能力」;但中文用語「態度」、「價值」一般不以能力量度)。《報告》內容廣泛,有機會將另文討論,這裏只想指出現今社會已朝向「不可知」、「難料」的方向發展,而且會愈來愈顯著,那今天所選讀的科目自必不如以往般能與未來的工作扯上直接的關係。但沒直接的關係並不表示沒有其他關係。如《報告》所言,將來的學科知識,除專科外,還應擁有跨學科知識;技術除了傳統的認知外,也應有社交、情緒控制,應用等技術;態度除個人外,也應關注地區、社會、以至全球。這一組群的能力是橫跨單一學科的。所以,廣義而言,每一學科基本上都有上述各種能力的原素,明乎此,就不用再糾纏於選科與將來的關係了。

本欄一連三篇文章探討了在為子女預備海外留學時,家長最關心的三個問題:去那兒、何時去及讀什麼。留學是中產家長為子女前途作出安排的其中一選擇。有選擇是幸福的,但選擇錯誤後患卻無窮。家長宜應及早在各方面準備,家庭成員間溝通要充足,事前要多做資料搜集更要理性的過濾中介公司的建議。

邱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