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層次高」的消費主義

財富和權力是多麼的耀目和脆弱,要窮盡人一生的精力去悉心料理。大家在追求奢侈品的過程中,放棄了原有的、已掌握的平靜。

我們從成長的不同階段,可以體會幸福快樂的尋求過程:初生嬰兒的快樂根本是安全感。面對感官的發展與外界訊息的刺激,我們的喜怒哀樂與身體的基本感受和需要密切相關。直至自我的意識慢慢形成,開始有存在的感覺,懂得「發脾氣」、「爭玩具」,亦開始對感官的感受有要求,要顧及「面子」和「排場」,消費的作用不單只是滿足需要,更是滿足人的渴求和自我的肯定。

需求、渴求大不同

自古以來,衣食住行是人生的必需品,佛經亦有指衣服、飮食、臥具、醫藥是修行的必需,貧窮和負債實為世人之苦1,而「飢(餓)為最大病」2,會障礙修行。我們的身體有基本的、實切的需求(chanda),但在基本需要之上的慾望則為渴求(taṇhā3。舉例來說,一日三餐是需求,但是對飲食的烹調方法、色香味、餐廳情調氣氛的追求則是渴求。需求有其物理的準則和局限,所以比較容易滿足。一碗拉麵飽不飽,大概八九不離十,但是要尋求拉麵之王,則蘭州拉麵、刀削麵各有千秋,有彈牙的、有濃湯的、有米芝蓮星級的。所以要滿足需求可以比較簡單,要滿足渴求就比較複雜。

這個需求和渴求的討論亦自古有之,經濟學泰斗亞當·史密夫(Adam Smith)在200多年前對必需品和奢侈品有精彩的討論。在《道德情操論》當中,他談及有錢人有車、有樓,這些奢侈品對他們而言只有「表面的功用」,是藝術品,甚至是玩具。通過實證,他發現這些奢侈品和它們的實際用途相比,一般都是物非所值。大家不多在意的是,奢侈品的重點,在於提供方便和享受的手段中讓用者得到調整,而人們更重視這些調整多於實際的方便和享受4。正如鑽石戒指好像比金戒指更「永恆」,層次高的「腦細」要飲層次高的咖啡一樣。

史密夫批評,大家在追求這些奢侈品的過程中放棄了原有的、已掌握的平靜。縱使財富和權力給予我們不少方便,它們卻是多麼的耀目和脆弱,要窮盡人一生的精力去悉心料理。這些奢侈品可以「防夏天的驟雨,卻抵擋不了寒冬的風暴,讓人依舊、甚至更暴露於憂慮、不安、悔恨、病苦、危難和死亡當中」。5

消費喜悅不在於商品本身

那爲何我們還是要「貼錢買難受」?史密夫指出我們並非相信這些奢侈品真的能讓我們比其他人快樂,而是讓別人知道我們所擁有令人羡慕的、獲得快樂的途徑(means of happiness)。這些渴求依然是推動人類的重要動力,認同我們的價值觀和身份。正如一段感情日積月累,我們的生活、自信和意義都建築於對方的認同一樣。但是如果以為男(女)朋友是我,那分手後我又是誰?為何他(她)不聽我講?如果他(她)與我無關,為什麼我的情緖又會受他(她)影響?究竟手機是不是「我」?如果是我,為何常常要升級、換機?如果不是我,為何忘記帶手機總是讓人心緒不寧?

市場經濟的消費主義驅使了過度購買,消費的喜悦和精髓則在於購物的過程而非物件本身的用途或消耗。2018年底全球廣告收入金額預計高達5,780多億美元6。正如David Loy所說:廣告「是人類史上為了定義和製造消費式需求,在思想操控上的最大工程。」7

註1:《CBETA 電子佛典集成》漢譯南傳大藏經(N),第二十二冊No. 0007,第六卷,增支部經典,六集,四十五 http://tripitaka.cbeta.org/N22n0007_006

註2:《CBETA 電子佛典集成》 補編 (B),第七冊,No.0017,南傳法句經,第一卷, 一五,樂品,二〇三 http://tripitaka.cbeta.org/zh-cn/B07n0017_001

註3:Payutto, P. A. 1998. Buddhist Economics, A Middle Way for the Market Place. Bangkok, Thailand: Buddhadhamma Foundation.

註4:Smith, Adam. 1817. 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 First American ed. Philadelphia: Anthony Finley.

註5:Smith, Adam. 1817. 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 First American ed. 293-294. Philadelphia: Anthony Finley.

註6:MarketingProfs. 2018. “Global Ad Spend Forecast for 2018.” MarketingProfs. Accessed 22 August 2018. https://www.marketingprofs.com/charts/2017/33282/global-ad-spend-forecast-for-2018

註7:Loy, David R. 1997. “The Religion of the Market.”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Religion 65 (2):287.

原刊於佛門網,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吳志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