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還記得「亂過黎巴嫩」這一句俚語嗎?想當年1975至1990年,各個宗教、派別、種族、外國勢力在黎巴嫩打個你死我活,真是畫了圖你都弄不清。黎巴嫩,前法國殖民地,本來是中東的巴黎,一下子變成頹垣敗瓦,本來是一直幾千年也共存的族群,因為冷戰,巴勒斯坦難民和權力爭奪,打了15年,多可惜。今天的敘利亞,也門,昨天的黎巴嫩,教訓了我們什麼?有了權力鬥爭,本來是天天我家孩子和你家孩子一起上學,大家是同事,忽然可以種族清洗,大屠殺……
內戰停了,族群可以和平共處?
電影《給我一個道歉》是講今天的黎巴嫩,內戰已停了,但族群之間還可以和平共處嗎?有了法庭調解糾紛是否就可免除了煽動群族用暴力的誘因?本來市民之間用平常心去看一宗小事,是否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無?卻被各政客擴大,情緒化,變成族群之間鬥爭,兩位主角,倒是想過些平靜安樂日子。
政客一定明白,仇恨很可以令人忘了理智分析,然後被政客牽了鼻子走,於是便有了盲目追隨者,而且仇恨令人忘記了各種內鬥和思想差異,只着眼看那被仇恨的對象。多少獨裁者也愛用仇恨去激發民情,特朗普懂,希特拉也懂。可惜在內戰中,依然受用,那些大大小小的所謂民兵組織,說難聽點是一群小混混,不過搬了什麼左翼右翼、基督教、回教做招牌,忽然之間違法有理,殺人無罪。
這齣電影很聰明,選了兩位男主角,其實他們很相似,都是愛家人愛工作的好市民,平日從不暴力,也不會為了政治目的去參與非法行為。不過人總有衝動,平日的街頭巷裏紛爭,甚至有點粗口、打架,氣難平,一定有。不過擴大了事件,開始是因太太早產,擔憂孩子的情緒加劇了,跟着便來了一大堆來撈政治本錢的人、大孖沙律師(為了政黨煽動民情的理由),事情變成族群,宗教衝突,還加上針對難民的排外歧視……然後,電影太美化那些法官,他們都像包青天般為各方利益擺平,持平,理性。哈哈,令我也感到自豪。
電影有點黑色喜劇的味道,才令人看得舒服,對於那些滿口道德評論反而覺得可笑:一幕兩位男主角見完總統出來,一位的汽車啟動不了,另一位,因為他是車房東主有點條件反射式走了過來幫忙,大家對望,其實又哪來的血海深仇?就只是下不了台階,太多外來的勢力參與,反而變了不是兩人之間的事。
我看過太多這齣電影的影評,全都是把故事說一次出來。天!劇透得嚴重,拜託各位影評家不要為我們去看電影的一群掃興了!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