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在1968年任《學苑》總編輯,其間因為《學苑》經常發表尖銳批評港英殖民地政府的政策,當時的港督戴麟趾送來了一篇親自署名的長文章,解釋政府的運作,在9月號全版刊登了。47年後,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梁振英在《施政報告》中點名批評《學苑》發表鼓吹「港獨」的文章並出版《香港民族論》一書,表示要「警惕」。
隔了兩代人,《學苑》的文章在不同時空竟然都得到香港的首長的重視及公開回應!
筆者反對《香港民族論》中幾位港大同學編輯的觀點和分析,但他們的文章反映了一個思考和研究過程,並且引述一些有關國家、民族和民族主義的現代思潮和理論作為依據。筆者抱着理性討論的態度,希望與梁繼平、王俊杰等幾位同學交流意見。
公民民族主義
幾位同學就構成「香港民族」的主要論據是公民民族主義:「公民民族主義強調維繫整個群體的公民價值,如自由和民主,以及互相契合的意願……當中的共同點,乃公共文化、公民身分或決定政治前途的意願……香港民族並非以血緣為紐帶,而是以邊界、歷史、文化,加上『逃離極權、追求自由』的共同心理界定。」(《香港民族論》頁17)
同學援引的是 Hans Kohn(高漢斯)在1944年提出的「自由、公民西方」(liberal, civic Western)與「不自由、種族東方」(illiberal, ethnic Eastern)民族主義的二分法框架(其後得到一些學者認同及加以發揮)。高漢斯等人以英國、法國、荷蘭、瑞士和法國為公民西方代表,指它們的民族主義在18世紀興起時,正當是它們的政治、公民與個人權利的發展,這些民主價值成為它們的國民思想。
反之,種族東方的地區包括德國、奧地利、俄羅斯及蘇聯解體後的東歐國家,其民族主義的興起不是與自由主義連結,而是以種族及國家的發展為核心。公民民族主義(civic nationalism)是平等和擁有權利的公民組成的團體,他們以一套共享和認同的愛國實踐和價值為基礎團結起來。在種族民族主義(ethnic nationalism)中,個人的愛國歸屬感是繼承而非選擇的,是由國民團體界定個人,而非相反。
其後,不少學者通過調查研究,有力地反駁了這種簡單而有道德判斷的二分法。首先,所謂公民西方的國家其實都各自以共有的文化認同、價值和歷史神話為國民身分認同。沒有文化傳統,人們不可能有共識去生活在一起而形成民族。其次,公民西方國家都一樣有不民主的元素,例如沒有一定資產的人、婦女、黑人等長期沒有投票權,對原印地安人和黑人長期不包容等等。另方面,所謂種族東方的國家當中,事實上也具備一些公民民族主義的表現。
近年學者提出的眾多論據,都證明了民族主義二分法是基本上錯誤的。無論是什麼地區的民族主義,都必定有種族和文化的基本元素,並會逐步各自發展出一套其公民認同的價值和權利。
香港人、中國人
《學苑》文章引用港大民意研究計劃有關「香港人」、「中國人」的調查結果(2014年6月),說67%的受訪者認同自己是「香港人」或「中國的香港人」,而在18至29歲的界別中,逾一半人認為自己是「香港人」,以此引證港人的「脫北意識」。但事實上,這樣的調查混淆了兩個概念——對居住地區的歸屬感及國民身分認同。同樣的調查問卷如果加入「新界人」、「菜園村人」等名詞,相信很多新界或菜園村居民都會選擇兩者之一,而將「香港人」放在次要選擇。人們對其長期生活和工作的地區及同區居民有較強的歸屬感,是很自然的事。如果對上海人進行類似調查,相信不少人會選擇是「上海人」或「中國的上海人」,而非「中國人」。
其他調查用不同的問法,就得到較清晰和準確的回應。例如香港青年協會的《香港青年趨勢分析2013》顯示:對「你認同自己係中國人」的同意百分率,15至24歲組別是66.3%,25至39歲組別是75.6%;而對「你對香港有歸屬感」的同意百分率,前者組別為79.9%,後者為82.6%。在「中國人嘅身分令你感到自豪」、「香港人身分令你感到自豪」,及「你對國家有親切感」的同意百分率,15至24歲組別分別是37.3%、76.9%、44.4%,而25至39歲組別分別是44.1%、68.5%、49.8%。可見香港大部分年輕人對中國的態度和觀感,主要不是國民身分認同問題,而是缺少歸屬感、自豪感和親切感。當然,15至24歲組別中對「你認同自己係中國人」的不同意或不知道/不作答的百分率為33.7%,也是值得注意的。
香港的所謂「邊界」,只是源於港英殖民地時期香港與內地的分界,繼而成為「一國兩制」下香港特區與內地的分界,又怎可能成為所謂「香港民族」的「邊界」?至於歷史、文化方面,香港在百多年的英國殖民地統治下,發展成為國際城市,中西文化和全球化交織影響,成為中國境內最國際化及最先進的城市,自然發展出一些有別於內地城市的生活方式、價值觀、本土文化,及政治、經濟和社會結構等等,這就是「一國兩制」的由來。我們香港人只不過是比內地同胞更早、更長時間和更廣泛地受西方和全球化的影響而已。無論是從種族、歷史、文化、地域、價值等方面看,我們都脫離不開中華文化和近代/現代中國發展的深刻影響和薰陶。以地區的差異作為建立一個新民族的論據,可以引伸至「中環人」、「新界人」、「菜園村人」、「上海人」因各有自己的特色,便可分別建立為民族的荒謬結論。
《學苑》同學們要維護香港的特色,捍衛「一國兩制」下的「港人自治」,已有各種充足的理由,毋須要以牽強的論述去製造一個「香港民族」出來。這樣做亦只會令中央增加對「港獨」可能發展起來的戒心。
筆者在下一篇將會談到「中國夢」及2017年落實特首普選的重大意義。
原文刊於《明報》,獲作者授權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