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訪景德鎮,以為主要參觀傳統陶瓷生產,但人們一知道我是從香港來的,便問我是否前往「樂天陶社」。「樂天陶社」是香港那間工作室嗎?我看着英文字「The Pottery Workshop」,想起從前它在中環藝穗會建築物的境況;答案是肯定的。
到訪景德鎮「樂天陶社」
「樂天陶社」多年前已駐足景德鎮,現時大本營是個破棄了的舊址,鎮政府就不介意陶社租用,把範圍美化並大派用場。這堆瓦頂舊房子很有味道,樓底高、空間寬,二樓樓房見市中心景色,還有樹影。「鄭禕這幾天在景德鎮,要跟她談談嗎?」「樂天陶社」主持人鄭禕個子高,人也爽朗,魄力驚人。她斥資支持景德鎮的陶社,現在於上海、北京、大理也有「樂天陶社」了,不只打響了名堂,且推動陶藝不遺餘力。
香港的陶人常來景德鎮「樂天陶社」,我到訪的時候,黃麗貞正在大柴窑旁邊等候,要看自己的作品用柴火燒好的模樣。鄭禕興奮地向我們介紹日本人設計柴窑的原理,還有難以在香港找到的好柴木。我看見柴火在高出棚頂的窑裏搖晃,熊熊火光,將會生出奇妙的顏色和效果。「不說地方,在香港連找到適當的木條也難。」陶人都感激鄭禕的熱心與慷慨,只是沒說出口來。我跟着鄭禕走,參觀了樂天的教育工作坊,還有國際前來訪問及創作的陶藝家駐場交流中心,內展放了不少他們在這兒創作的成果。
鄭禕也接單生產陶藝,但陶社有獨立窑房及工作坊免費供喜愛陶藝的人使用,並有空間放置他們的材料及作品。那份氣氛在說:做陶藝的沒有幾個壞蛋,都是信得過的好人,他們也不一定孤芳自賞,更多是在湊知陶者,就如知音人。陶社還有市集,供青年學生展銷自己的作品。景德鎮有陶藝學院,我跟學生談話,聽出關於出路的焦慮。「我們有些畢業生捱了幾年後都捱不過去了,轉行是因為沒有選擇。」沒有選擇嗎?看他們擺檔攤,把自己的一些得意作品放在桌上,自己就坐在旁邊打機,還未有想過推廣宣傳、品牌包裝,甚至回答自己一個簡單的問題:為什麼別人要注意你的作品?
固執的陶人
陶人是固執的。不少從內地各地來景德鎮朝聖的藝術學生,來了便不想走了,喜歡上景德鎮的自由淳樸,生活水平沒有壓力(雖然這裏的冬天凍入骨頭,但在窑邊便好)。問他們鎮政府會計劃陶瓷的現代化嗎?為什麼做法瓷藍的人要堅持說他們是做陶瓷的,年輕人不少是做陶藝的,那是不同的兩回事?傳統與當代互動不好嗎?景德鎮變化的快或慢,似乎會出現爭持。內地一位學者說中國在設計工業的成本和速度上佔優勢,但文化質量與創作力不及日本、德國和美國。但創意及創作力需要物理和心理的配套,包括誠懇、執迷、互動、策略、體力、堅持、友儕,還有地方、人力、物力等資源,然而所謂「願景」依然相當重要。「樂天陶社」因而功德無量。
一個陶人從繪畫轉向了陶藝。他如是說:「在畫布上繪畫,就這樣了。但泥塑卻得先有許多準備,組織與步驟;然後是拉、燒、轉、火。那是生命自身,像語言、像音樂,多元多樣;與泥共生,生生不息。」陶人的身份,低調又驕傲。
原刊於《信報》,本社獲作者授權發表。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