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年來,有關大灣區的報道鋪天蓋地,其中一個信息,是香港的高等教育可以發揮很大的影響力,因為有5家在世界排名前100位的大學,包括港大、中大、科大、城大及理大。而在廣東省內,還沒有一家大學可以上榜。香港高校其實早在2005年已經北上辦學,開風氣之先的是香港浸會大學,與北京師範大學合辦聯合國際學院(UIC)。最近我到該校的新校園參觀及訪問吳清輝校長,對大灣區高等教育的發展有一點新的認識。
吳清輝校長是老朋友,我在港大唸書的時候就認識他,當時他是化學系教授兼任非宿生的康寧堂舍監,與陳載禮教授一起打造舍堂新文化。他在70年代還擔任過明原堂高級導師,80年代末我在這所古老的宿舍居住、工作過,大家有一份深厚的淵源。他在浸會大學退休後,返珠海擔任UIC校長,多年前我到舊校園拜會過他,這次是新校園落成後首次到訪。從中港碼頭坐一小時船到珠海的九洲港,再乘半小時車到位於唐家灣的新校園,比舊校園開闊,設施也很先進,特別是圖書館,可以比美香港的大學。UIC是首家中國內地與香港高等教育界合辦的大學,也是內地第一所實踐博雅教育理念的現代大學,強調師生關愛,秉承全人教育辦學理念,推行創新的四維教育及國際化辦學模式,短短10多年在中國闖出名堂,深受學生與家長歡迎。
資源有限 發揮出色
當年從構思、策劃、籌備到實現,並非一帆風順,吳清輝校長感謝浸會大學上下一心的支持,讓他可以圓夢,在內地辦一所有香港特色的大學。我問吳校長,在大灣區未來發展的過程中,香港高校可以擔當什麼角色?他表示香港的大學資源可以用在整個大灣區的發展。以UIC為例,明顯地浸大辦這所大學是有別於內地其他學校,跟香港的大學也有所不同。她是利用香港教育的資源加上部分內地的教育資源共同辦校,所以既不是一個香港高校的翻版,也不是大陸高校的翻版。他認為這個經驗是可以複製的,如果有香港其他高等教育界人士想在內地辦類似的學校或研究院,潛力不錯。
吳清輝覺得大灣區本身的大學也一直在進步,特別是現在多了很多資源,和他們剛去時相比多了以倍數計,例如中山大學和南方科技大學的資源很多,雖然運用得好不好是另一回事。假設她們運用得不錯,大灣區其他高校的素質都應該會提高。
以香港高校的研究成果而言,吳清輝認為比內地的平均高,這是有目共睹的。因為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提供的資源很有限,在有限的資源下能做到這樣的成績,香港的院校做得不錯。他認為香港能達到這個水準,有幾個方面的因素,一是香港的薪金高,能吸引較好的人才,雖然研究經費不太充足,但薪金高使研究可以通過不同方法做得更好。就薪金而言,現在內地有些學校為了吸引高端人才,也能提供和香港相若的薪金水平。
另外,吳校長讚賞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的研究資助局做得不錯,一開始把制度建立得好,評估、撥款的方法很規範,這是短短十多年香港的研究能有飛躍進步的原因。他回憶八十年代初香港的大學只有少量研究,當時港大被英國人批評沒有研究經費,所以香港如何在十多年內研究水平得以大幅提升的經驗,值得內地借鑒。
高等教育發展的未來
不過,香港也有隱憂,高校研究水平雖然不錯,但吳校長認為如果繼續這樣發展下去,未必能夠維持現狀。因為大學始終要產學研結合,即使是美國的名校,也不是只做很多基礎研究,她們有很多項目都能和工業、企業互相配合,例如哈佛、史丹福這些一流大學都與企業有密切關係,她們既有很強的基礎研究,中下游的發展又可以做到。吳清輝擔心香港只有上游的研究,但不是世界頂尖,中下游的發展又缺乏,從這個角度看,香港的高等教育是有危機的。
吳校長分析過,香港的研究水平提高得較快,也很得力於內地學者的努力工作。近年有很多內地研究生來港,是很大的生力軍。內地為香港提供了很多優秀的中層研究人才,對香港研究水平提高的貢獻不能忽視。現在內地也發展得很好,教授級的人才很少來香港工作。吳清輝強調,香港對內地有貢獻,同樣內地的貢獻也可推動香港發展,特別是以研究而言,中國很慷慨地讓錢流出來,他認為這個趨勢會持續,可以幫助香港高等教育的發展。
原刊於《明報月刊》5月號,本社獲授權發表。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