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加爾湖,西伯利亞的「藍眼睛」

外型像一彎新月的貝加爾湖,是一個天然的淡水湖,也是世界最深、最大、最古老的湖泊,自古以來,一直被視為是神聖之海。

乘坐世上最長的「西伯利亞鐵路」,自少便是個夢想,從蒙古的烏蘭巴托到俄羅斯的伊爾庫茨克,只是其中一段,但此行的目的地,卻是貝加爾湖──蘇武牧羊的北海,大家都滿懷憧憬而來。踏進火車廂內,興奮的心情,先被火車的陳設,澆了一盆冰水,六十年代中國大陸的火車,你坐過沒有?聽說,就是這個模樣。

火車嘎吱嘎吱的緩緩向前走,窗外不停的下着雨,而且雨勢愈來愈大,迷迷濛濛的景色,不住的在眼前晃動,期待已久的旅程,卻遇上了惡劣的天氣,更沒想過在火車上渡過了難熬的一夜。

晚上11時左右到達邊境,蒙古國的關員一點也不囉唆,不到一個小時就辦好出境手續。火車很快開動,原來只是換軌而已,列車仍留在原來的火車站。大家都乖乖留在自己的廂房裏,等候辦理俄羅斯入境手續。等了半天,幾個穿軍服的俄羅斯官員,帶同警犬登上火車,慢條斯理的走進每個包廂,盤問之餘,是地毯式的搜查,翻箱倒篋的檢視,接着是冗長的等待,好不容易才取回護照,再聽到火車的汽笛聲,列車開動時,已接近凌晨二時半。洗手間外,一條長長的「人龍」在排隊,正等候服務員──「酷酷」的俄羅斯大媽來開鎖解封……

千里迢迢來北海 萬料不到遇風雨

第二天,火車沿着貝加爾湖邊行走,外面的風雨彷彿更大了。無垠的湖在外面,一路延伸過去,灰濛濛的一片,看不到盡頭。我嘗試安慰自己,待雨過天青後,便能一睹西伯利亞的「藍眼睛」!

貝加爾湖
貝加爾湖

折騰了24小時,火車終於走進伊爾庫茨克的車站。

滂沱大雨中,我們乘車到貝加爾湖畔的利斯特維揚加鎮,先遊聖尼古拉教堂,橙色的外牆,襯以白色的窗櫺,紅藍相間的穹頂,頂端還有十字架。附近是民居,在一排排低矮木屋的映襯下,這幢木造的東正教堂,顯得獨特清新而典雅。聖尼古拉是旅人與水手的保護者,是俄羅斯人特別崇敬的聖徒,據說教堂的建造者是一位海上歷劫歸來的商人。

聖尼古拉教堂
聖尼古拉教堂

天氣愈來愈壞,雨勢也愈來愈大,我們跑進貝加爾湖博物館,好好地上了一課。幸好導賞員很專業,詳細介紹了湖的生態和地質,以及水中的動、植物世界。外型像一彎新月的貝加爾湖,是一個天然的淡水湖,也是世界最深、最大、最古老的湖泊,自古以來,一直被視為是神聖之海。據說,湖水是活的,每個水層都含有豐富的氧氣,而湖底深處亦有好多溫泉。湖中的動植物非常豐富,種類繁多,是俄羅斯主要漁場之一。湖中有一種半透明的小蝦,專門啃食腐死生物,導致湖水特別清澈透明;著名的淡水海豹,亦只有在這兒才能生存,已被列為受保護動物。博物館的展品不少,除了標本之外,也有活生生的魚類,最可愛的還是海豹,胖胖的身軀,在偌大的特製水缸中游來游去,靈活自如,惹來陣陣的喝釆和歡笑聲。

貝加爾湖博物館的游魚。
貝加爾湖博物館的游魚。

貝加爾湖博物館的海豹。
貝加爾湖博物館的海豹。

在風雨交加的黃昏時分,有人選擇坐船遊湖,也有人寧願喝茶去。我當然參與了遊湖的行列,半個小時的航程中,大夥兒躲在船艙裏,什麼也看不到,除了「風高浪急」,我什麼感覺也沒有。從遊船重回岸上,也驚險萬分,我差點掉進湖裏。站在湖畔,我幾乎混身濕透,沒想到自己千里迢迢來到了北海,竟遇上狂風暴雨。

無法觀湖感遺憾 四處溜達仍滿足

第二天早上,天氣仍沒好轉,又是颳風,又是下雨,乘坐環湖小火車遊覽的活動已被雨打風吹去,唯有改變行程前往郊區,參觀白樺林中的塔利茨博物館。博物館建於上世紀的六十年代,當時為修建伊爾庫茨克水庫,很多地區將遭淹沒,於是將一些俄羅斯傳統的木屋搬到這裏來。

露天博物館中的木房子。
露天博物館中的木房子。

在這所露天的博物館裏,天然原木建造的房子平實而古樸,雖然風雨撲面而來,我們仍四處溜達,從一間房子跑到另一間房子,游走於尋常百姓生活的居所、學校、糧倉、醫院、警察局……裏面展示當年的日常用品,讓大家可以了解17-19世紀時,老一輩俄國人真實的生活。印象最深的是一座小小的東正教教堂,竟然有教徒在唱聖詩,還有一所小學校舍,課室內擺放着黑板、教具、椅桌等物品,加上教師、學生的蠟像,彷彿能穿越時空,回到那個年代。

露天博物館中的東正教堂。
露天博物館中的東正教堂。

伊爾庫茨克位於貝加爾湖的西南岸,曾擁有「東方巴黎」的美譽。十九世紀初,流放到此地的「十二月黨人」,為這個城市建立起豐厚的文化和學術基礎,參觀過「十二月黨人革命博物館」的人,便知此言非虛。「十二月黨人」大多是俄羅斯顯赫的貴族後代,他們深受法國啟蒙思想的影響,先後在聖彼德堡和烏克蘭舉行武裝起義,試圖推翻沙皇統治,實行君主立憲,但很快便被鎮壓下去。博物館原是謝爾蓋·沃爾孔斯基公爵的住所,館內收藏了當時許多珍貴的資料和物品,展品都具特殊的歷史意義,反映了他們在西伯利亞的生活情況。

十二月黨人革命博物館。
十二月黨人革命博物館。

新與舊、歷史與現代、鄉村和城市,在這個古老而獨特的城市中共融並存。漫步街頭,發現城內仍保存了不少昔日俄式的木房子,精緻的雕花門窗、屋簷是顯著的特色,原來此地盛產木材,十八、九世紀時,王公貴族、富商豪門建造府第大宅時,請來能工巧匠,竭盡所能將窗櫺雕花、鏤空,打造「花邊似」的房屋,以突顯身份地位。城中最漂亮的要數「歐洲之家」,此處曾是富商的莊園,在古舊的院落中,有好幾幢號稱「木製蕾絲」的老房子,其中一間已闢為旅遊中心,免費提供大量的資訊、地圖,甚至有中文的資料。

街上的俄式木房子。
街上的俄式木房子。

城北的喀山聖母教堂宛如童話裏城堡,是市內最美麗的教堂,磚紅色的外牆,與天藍色的拱形圓屋頂互相輝映,屋頂上的十字架閃耀着金色光芒。教堂內金碧輝煌,完全沒有雕像,畫像特別多,美倫美奐的壁畫,高高在上,描述一個又一個《聖經》的故事。就在參觀的時候,教堂內正舉行婚禮,我們盡量靠邊站,生怕打擾這莊嚴神聖的儀式。

喀山聖母教堂。
喀山聖母教堂。

喀山聖母教堂內的婚禮。
喀山聖母教堂內的婚禮。

在安加拉廣場的愛情橋上,眼前是貝加爾湖流出的安加拉河,河水清澈湛藍。橋上的欄杆繫滿鐵鎖,據說當地的新人,婚禮後會來到河邊,將寫上新郎、新娘姓名的「情鎖」鎖在這裏,鑰匙丟入河中,以誌堅貞不渝的愛情。

安加拉河。
安加拉河。

愛情橋。
愛情橋。

愛情的傳說比比皆是,面對河上吹來的勁風,我倒想起了西漢時奉命出使的蘇武,被匈奴單于扣留,他卻誓死守節,堅持不肯投降,結果被流放到北海牧羊,「蘇武牧羊北海邊,雪地又冰天,羈留十九年……」。

讀過中國歷史的人,誰也忘不了這段故事。

原刊於《城市文藝》第92期,2017年12月,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馮珍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