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庫房水浸,教育界也受惠,雖然並非每人獲派6,000元,但也增撥了不少教育資源,其中每年常規撥款1億7,000萬予中、小學,作為「促進香港與內地姊妹學校交流」一項,似乎較少異議,話雖如此,筆者還是想在此與大家分享一些我的看法。
是德政,還是敗筆?
整體來說,這項撥款利多於弊,既可令學生增廣見聞,亦可加強國民教育,完全符合國家和香港政府的要求。除此之外,中國其實有很多值得我們參觀和學習的地方,往內地走走,一定不枉此行。我曾經兩次探訪深圳小學的STEM,雖然不是每間學校都做得很好,但他們的「動手做」概念,絕對值得我們學習。
那麼這項政策有沒有敗筆的地方?絕對有。一、撥款只可到內地參觀交流,未免小家了一點,可允許使用撥款的一部分來參觀其他國家,因為要了解內地發展和民情之餘,我們也要知己知彼,認識其他的國家;二、根據試驗計劃的經驗,撥款的限制頗多,如用於買保險不可,就算買份紀念品給姊妹學校也不能。筆者明白箇中原因,但要到內地學校交流,有些地方便要變通,可限制買紀念品的金額,便不會擔心撥款被濫用;三、計劃的要求很嚴苛,學校每年要先訂好計劃和預算,學期末要交報告,然後經教育局審批,不過這是試驗計劃的做法,計劃常規化後,希望教育局能簡化程序,由學校的法團校董會問責;四、香港學校與內地學校交流,是個只有輸出,較少有輸入的問題。何解?因為我們老師和學生到內地探訪,問題不大,但如要求內地學生和老師到港互訪,則很困難,要解決這個問題,香港政府要與內地的教育局溝通,單方面的探訪,始終是事倍功半,效果不佳。
經驗之談
有些校長告訴我,他們的家長不喜歡子女到內地交流,這說法我有所保留。所謂過猶不及,我們不是規定學校只可到內地交流,學校偶爾也可去台灣、韓國、英國和澳洲等交流熱點,學校不應有既定立場,說不喜歡回內地,始終我們的學生長大後,最大機會工作的地方,很可能便是內地,我們又何須在小學階段,便為他們設下封鎖場呢!
筆者十多年前已帶學生回內地交流,那時內地一些地方的治安和管理不太好,每次出隊可謂戰戰兢兢,怕有意外,但現在內地的經濟已整體提升,近年就算我們到山區扶貧,也放心得多,所以有教育局的撥款,大家只要買了旅遊保險,找一間可信賴的旅行社,不妨嘗試往內地鑽吧!
闖進大灣區
有些校長問我應該和哪些地方的學校結對,我答他們:「沒所謂,到哪個地方交流也沒問題,結對多少間姊妹學校也可以。」
筆者學校近年結對了的「姊妹」也不少:有廣州、佛山、肇慶、西安、南京、山西及馬來西亞。要應付那麼多的「姊妹」,學校的工作不是十分忙碌嗎?當然不怕,誠如我在上文指出,內地學校較難來港,所以主動權在我們手上,學校可以今年去一間,第二年又去一間,每到一個地方,都有姊妹學校參觀交流,遊學團便變得充實了。我每次遊學團後都會問同學,哪個景點最好玩?他們大多都說到學校交流,因為與其他學校學生一同上課,互相交換禮物,對他們來說是十分難忘的經歷。
雖說到哪裏結對都沒問題,但我還是建議大家找一些鄰近香港的學校結對,例如大灣區的學校。原因有四:一、大灣區正值與香港緊密發展,老師和學生都要多到那裏走走,認識多些,不要太離地:二、那裏途程較近,往來兩、三天也可以,如佛山和廣州,我們每年會和這些姊妹學校舉辦數次交流活動,有教師發展,有運動會,甚至聯校比賽,對比山西和南京的姊妹學校,關係要密切得多,互相學習的成效也顯著些;三、如果選擇較近的學校結對,撥款便會好用得多,對老師和學生的支援也會好些;四、由於他們鄰近香港,生活習慣也相近,學生和老師都會較感興趣,如佛山學校強調武術和藝術,肇慶的小學強於書法,都令兩地學生和老師很容易便結交上來。
有些校長會說大灣區的學校多說廣州話,學生缺乏操練普通話的機會。那我會告訴你,現在學生因為多了接觸和使用普通話的機會,普遍上已說得不錯,學校根本不用操心,硬要找出幾天來練習普通話。還記得有一次跟學生到西安交流,我正想買一些玩具兵馬俑回校時,一名學生攔着我說:「校長,議價的事,還是讓我來吧,因為你的普通話太爛了!」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