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新兩甲子,戊戌尋變革

變革歷程,不是簡單直線,是迂迴而行,一步一腳印,能啓動變革,是踏出成功的可能,積累成功的果實。

戊戌年,熟悉的干支年。

兩個甲子前的光緒24年(1898年),清帝破格起用康有為、梁啟超,推行維新變法。

今年既是戊戌維新120周年,亦是國家實施改革開放政策40周年。

中國近代變革之路,此起彼落,早於1861年洋務自強開始。伴隨變革的歷程,是革命與戰爭不息,風起雲湧,波瀾壯闊。一代一代的奮鬥與犧牲,換來近40年來政局穩定,重新上路,和平崛起。

梁啟超在青年時期曾經與老師康有為合作進行戊戌變法,事敗後出逃日本。(Wikipedia Commons)
梁啟超在青年時期曾經與老師康有為合作進行戊戌變法,事敗後出逃日本。(Wikipedia Commons)

變革的特質

《詩經‧大雅》:「周雖舊邦,其命維新。」《大學》:「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中國人的智慧,深明變幻就是永恒,革新沒有盡頭。前事不忘,後事之師。這裏試從晚清維新圖強的經驗,談談變革的特質。

一、變革是被逼出來的。文化與血液,潛藏着變革的基因,但好逸惡勞、保守因循卻是常態。經歷兩次鴉片戰爭,一而再的戰敗,《南京條約》、《北京條約》,割地賠款開商埠,才引得出清廷推行洋務運動。繼而甲午戰敗,割台灣、澎湖、遼東,列強在華劃分勢力範圍,中國面臨瓜分邊緣,才逼得光緒藉機實行維新變革。

二、變革者要有足夠實力。變革不是請客吃飯,沒有實力,沒有權力,寸步難行。洋務運動推行30多年,主力是打敗太平軍,挽清室於既倒的中興大臣: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皆位極人臣,或封疆大吏,能文能武,洋務項目才能遍地開花。至於戊戌維新,光緒帝權力架空,康梁官位不高,歷練欠奉,更無班底。康有為雖貴為經學大師,引今文經與孔子改制為變革理論依據,皆無助講求實力、實務的變革。

三、變革要有規劃,戒急戒躁。戊戌維新領導層,欠缺實力,歷練不足,百日期間,頒布改革詔令百多條,涉及政治、經濟、教育、軍事各個層面,既無官員基礎,亦無群眾力量,改革觸動各階層利益,更圖謀發動政變,結果光緒被囚,康梁逃亡,運動草草收場。

四、不變革是死路一條。當時情世,清廷內外交困。光緒頒「明定國是」詔之前兩個月內,德租膠州灣,俄租旅順、大連,英租威海衛、香港新界;列強在華紛紛劃定勢力範圍,瓜分中國在即。兩年後爆發庚子拳變,八國聯軍入京。至於推翻清廷的革命運動,同時一浪接一浪。戊戌維新雖被煞停,辛丑以後的清末改革運動,如立憲、廢科舉、六部改革等,皆維新時期的建議。清廷與時間競賽、改革與革命競賽。政權危在旦夕,清廷最終意識不變革是死路一條,可惜為時已晚。

光緒帝任用康有為、梁啟超推行新政,並以譚嗣同等四品卿架空原有的軍機大臣,受到保守派的反對。(Wikipedia Commons)
光緒帝任用康有為、梁啟超推行新政,並以譚嗣同等四品卿架空原有的軍機大臣,受到保守派的反對。(Wikipedia Commons)

五、變革不以成敗論。洋務運動,開啟中國近代軍事現代化、教育現代化、工業現代化之先河。戊戌維新,成立京師大學堂,是今天北京大學的前身。變革歷程,不是簡單直線,是迂迴而行,一步一腳印,能啓動變革,是踏出成功的可能,積累成功的果實。

六、變革不能簡單類比。1867年,日本孝明天皇去世,皇子睦仁繼位。翌年1月發布《王政復古大號令》,廢除日本幕府制度,引發天皇維新派與德川幕府派戰爭。維新派戰勝,天皇改元明治,開啟往後一系列維新變革。中國洋務運動,由各地方督撫施行;中央雖設總理衙門,以至南、北洋大臣,大體皆各自為政。洋務思想奉行「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日本人則從「蘭學」(荷蘭之學)入手,繼而認真學習西方經濟、法律、軍事、政治、商業、教育、外交,以至提出「脫亞入歐」。至於兩個國家,日本是孤懸亞洲東北的島國;中國幅員之廣、人口之眾、文化之異、歷史之悠。變革歷程,是各走各路。

七、變革是探索歷煉的過程。日本神道設教、天皇體制、武士道精神、島國資源、軍事膨脹,變革過程走上侵略之路。中國的變革,從清末洋務運動至共和國的大躍進,選擇第三世界之路,跨越一個世紀的探索與苦難。1978年,放棄「以階級鬥爭為綱」,採取「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行工業、農業、國防、科技「四個現代化」的目標。40年來,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各個領域的突破,和平崛起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實體。當前是中共十九大開局,面對政治、環境、社會的新局面,新挑戰,外部勢力的圍堵,既要排除阻力、迎難向前、深化改革,也要尋求繼續變革的突破點,這是國家與民族不斷探索歷煉的過程。

蔡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