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的五台山欣然迎接香港新浪潮,造就了多位編劇導演,其後在電影圈都有成就。現在翻閱傅慧儀、鄺脩華主編的《形影.動:陳韻文電視劇本選輯》,幾乎每一頁都有驚喜。
時代的進步,令文藝創作的要求已默默起變化。電視連續劇已取代了長篇小說,今天極少人再看長篇小說了。小說更好像已死亡,不大受歡迎。但筆者卻沒有這樣悲觀,因為無論電影或電視劇,都要由懂得寫好小說的人動筆。
編劇費佔整個電影預算2%左右。雖然編劇哥哥的時薪比紙皮哥哥高,對認真的編劇哥哥來說,時薪卻又可能比不上洗碗姐姐。為什麼編劇哥哥不去洗碗?
據說,香港電影圈有這樣一個文化:年資短的要被年資長的剝削,這種剝削不只是低薪,而是欠薪、剽竊原創概念等違反承諾的做法。想好好發展香港電影業,文字的產權要好好確立。
劉震雲擅長寫小人物的故事,看似荒誕,卻都發生於現實的背景。尤其是《溫故一九四二》和《我不是潘金蓮》,被評為當代中國文學界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莊梅岩經歷了不少「旅程」,由《留守太平間》的無國界醫生到《教授》的大學教育,由《杜老誌》的夜總會到《短暫的婚姻》的婚姻,題材甚廣。她筆下的每個故事總蘊涵她對人性和社會的銳利觀察。
陳慧感慨,從「自由行」開始,她已淪為「異鄉人」。生於斯長於斯的地方,竟成了異鄉,熟悉的建築物被拆卸,熟悉的語音也聽不到,一切都變得陌生。
羅卡原名劉耀權,也許知道的人不多,但「卡叔」之名,在影視文化圈中,可謂無人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