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國兩制原是雙贏的安排,既對香港有利,也對內地有利。但由2014年開始,香港出現不同政治風波,威脅一國兩制的存在,到底一國兩制能否一直持續不變?

香港一直以來是國家對外的資訊大門,在現時網絡毫無遮掩的漏洞之下,難免令外國惡勢力有機可乘。因此,要配合候任特首李家超的疫情後經濟發展和安定民生大計,《資訊安全法》必須盡快出台。

李家超北京之行反映,新政府領導下的香港,不僅要堅持維護國家安全,更要提升治理和改善民生,令受到疫情削弱的香港經濟恢復繁榮。如果疫情真的在香港得到控制,內地與香港通關便是指日可待。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的對華政策演講實屬姍姍來遲,它是值得歡迎的。在列出中國對美國(及許多其他國家)所構成的一長串政策挑戰之後,接下就是最困難的部分:制定出一個應對這些挑戰的綜合戰略。

從政策的角度看,香港人的「人心回歸」應該是依循三個階段推進。伴隨着這幾個階段的發展應該是香港人對國家民族的認知不斷提升,進而對國家民族的感情日增,而最後則產生愈來愈強烈的、作為中國人的自豪感和責任感。

平心而論,由於中央已經把「人心回歸」視為重要戰略任務,最近兩、三年特區政府在學校內推動中國歷史教育、憲法、《基本法》和國家安全教育方面較以往積極,但力度和成效則遠遠不足。

李家超和他的新政府將肩負解決香港特區社會經濟矛盾和問題,一旦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局穩定、社會穩定、經濟發展回升,台灣的前途問題將成為中國中央領導層的政策重點。

在疫情的陰霾下,新政府應如何部署?新政府面對這短期衝擊 ,以及多年來積累的結構性問題,實在是千頭萬緒。作者特別在提升香港競爭力方面,提出以下3項建議。

下屆特首一定是李家超,一定是男性,一定屬陽,回看神奇六合彩的訊號,難道那期六合彩只能推算第5屆特首是誰?

保安局局長鄧炳強指出,香港《基本法》第23條在維持整體國家安全方面扮演重要角色。特區政府原本計劃本年5月在保安事務委員會提出23條本地立法,但由於新冠疫情延遲到6月,他期望就23條立法盡快諮詢。

李家超的施政想要得到什麼「結果」?是建屋數量?取地多少公頃?發展什麼新產業?不知道「結果」是什麼,就說「以結果為目標」,如此說法太過空洞,「選民」無從得知他到底作了些什麼承諾!

李家超參加香港特別行政區第6屆行政長官選舉,標誌着北京在其對香港政策上,採取以國家和制度安全為重中之重。但在重組香港分散的派系精英的統戰工作過程中,李家超挑選司局長和行政會議成員絕非易事。

李家超表示,在政府工作45年,做過不同崗位,過程中得到許多寶貴經驗、知識及能力,亦豐富了視野。他又會秉承以往工作的熱誠,行他將會行的路,周六會一一交代。

行政長官選舉3月27日舉行,選管會於1月27日(周四)發表行政長官選舉活動指引,表示特首選舉提名期2月20日展開,3月5日結束,為期14天。

由中美交流基金會與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聯合舉辦的「香港中美論壇」大型國際研討會, 以「超越分歧 聚焦合作」為主題,聚焦討論中美關係的目前發展、未來走向, 以及對世界的潛在影響。

架構重組,目的是為了令政府功能更有效地發揮,政策推行更協調、更有力;但這些都只是組織設計和官僚體系的理順,難度不大,行政長官要做,一定可以做得成。真正難的,是未來3司15局到底可以找什麼人出任?

北京以往通過香港的中立形象,以香港作為「白手套」進行跨境併購或以其他方式,方便取得科技與市場,但隨着《港區國安法》的實施以及全面管治權的落實,香港在此方面的「隱性」角色,看來有所退卻。

我們的重點應該放在如何在《基本法》23條和《約翰內斯堡原則》之間作出適當的平衡。至於「政府不只一次講過唔會以言入罪」的說法,何人、何時、前文如何、後理如何、説法如何?洗耳恭聽。

中央整頓科網經濟動作頻頻。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黃錦輝教授認為,從國家安全角度來看,這些整頓都是必須的。但是中國一直以來依賴科網推動經濟,不用過分憂慮,可以依靠三種分配方法造福社會,保持國家安全。

市民不是否定國家安全的目標,國不安,家如何能安?但關鍵是,如果不得其法,也許國安而家不安,民也不會安!

有人擔心,如果《反外國制裁法》納入港澳《基本法》嚴格執行,可能會削弱部分外國投資者,尤其是銀行家的信心。對此,《反外國制裁法》仍然有很多細節問題尚未討論,延遲表決可能是好事。

中央assertive地出招,是否冒進行為?我看不大可能,招數快狠準,招招攞命,顯然都經過長時間的冷靜計算。世界歷史與香港歷史都在這些招數中走進了新的階段。

警務處處長蕭澤頤接受內地傳媒專訪時指出,上任的首要任務是維護國家安全,然後才是保持警隊內的溝通與保護同事,希望用一個剛柔並濟、恩威並施的方法去履行職責。

作為剛上任一個多月的新任警務處長,蕭澤頤充滿了信心,他說歷任警務處長都有同一個目標,就是希望維護國家安全,維持香港社會繁榮穩定,保障市民的生命安全。

粵港澳大灣區是國家「十四五規劃」的發展重點,《施政報告》可同時加入大灣區發展政策,促進香港與大灣區融合。

國家對螞蟻集團、阿里巴巴、「滴滴出行」等科網巨擘的監管,並非單只是為了「反壟斷」及「維護私隱」,而是與國家安全息息相關。

台灣想去中國化,全國港澳研究會副會長劉兆佳教授指出,台灣不只是統一問題那麼簡單,中美關係未來10年更趨持續緊張,台灣不能成為國家安全的威脅。一起聽聽劉教授分析。

《蘋果日報》前主筆之一馮偉光(筆名盧峯),昨晚10時左右在本港機場準備離境時被截停拘捕。另《立場新聞》昨晚發公告稱,為減低各方風險,決定將今年5月份及之前刊出的相關評論文章暫時下架,並停止接受贊助。

作者:
楊必興 P H Yang2021-05-21
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於5月19日至23日舉行。展出來自23個國家100多個領先畫廊的藝術品。是自北京在香港實施國家安全法以來的首次大型藝術展覽,包括艾未未在內的一些評論家說,這導致該市喪失言論自由。

中央是有一個清晰的目的,希望香港仍然是一個保留許多與內地不同點的特別行政區,但一定不可以變成威脅國家安全、破壞國家利益的地方,兩者之間要找一個平衡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