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主流中小特幼學校教育仍潛藏着巨大的一國兩制的能力,如何在「大社會」與「大教育」發揮所長?為港為國為世界所用?特區政府「沒有任何理由」不予以高度重視,並要有具體作為。
行政長官互動交流答問會是公認為比較成功新猷。它提供了讓該等議員展示出個人專長的機會,對特定課題的真知灼見,是一個絕好機會與普羅大眾透過大氣層交流。
人大常委會的釋法尊重香港的法治,但只是以簡單的方式,釐清了處理中央政府要求的適當程序。
人大常委就黎智英案件聘請海外律師釋法,激活了特區國安的執行機制,為以後有關國安事宜的政府執政、法治和行政關係建立框架。
政府施政效率低落,常有建議政府善用民間資源,研究問題成因。立法會前主席曾鈺成認為,智庫有助施政,並為我們分析為何抗拒前任行政長官成立的智庫。
每個傑出領袖都是獨特的,有各自的能力、性格、風格和處事方式。大部分成功領袖是後天打造而非天生的。雖然很多領袖特質是天賦的,但有一些是隨着時間經驗及學習賺取來的。
人稱「冼師傅」的商人兼網媒KOL冼國林,宣布參選新一屆行政長官選舉。他的政綱重點是大刀闊斧改善民生問題,包括房屋、醫療、教育及社會福利等,目標是提升市民生活水平,從而打造一個和諧社會。
內地方面的謹慎亦不是沒有理由的。中國有14億人口,而在防疫策略上,又選擇了務求清零的做法。一旦因與香港通關而露出一個缺口,後果可以十分嚴重。內地覺得,通關的風險與回報有點不相稱。
對於4年多的執政生涯,林鄭表示自己既有欣慰,也有遺憾;欣慰的是,香港歷盡風浪,終回平穩;遺憾的是,自己沒能更好地團結香港社會。
昔日壟斷土地的財團和既得利益者不能繼續呼風喚雨,但日後土地又會否壟斷在另一批人手上呢?利益的主角不同了,但壟斷的實質不變。這又如何讓普羅大眾,尤其是低下階層開顏呢?
特首林鄭月娥發表今屆最後一份《施政報告》,提出不少措施將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她在接受秦玥獨家專訪時指出,政治環境改變令政府可以做到更多工作,整合不同策略發展北區;但同時也必須改善管治效能才能應付。
中華智慧管理學院院長彭泓基教授,透過《易經》智慧提出幾個為香港解困的建議,當中包括防顛覆、振經濟、監傳媒、興文化、革庸官、聚賢才等各方面分析。
在共同富裕問題上,政府瀆職失責,21%的人口仍在貧窮線下,是香港的恥辱。在即將推出的《施政報告》中,會有幾個段落回應這個舉國目標?
委員會建議將行政長官納入《防止賄賂條例》第三條的適用範圍,及成立一個由首席大法官和立法會主席共同委任的三人專責獨立委員會,就行政長官索取或接受利益給予一般許可或特別許可。
特首林鄭月娥早前在立法會答問大會上明言,不會覆行競選及上任時承諾,修訂防止賄賂條例,將第3條及第8條適用於特首。立法會前主席曾鈺成認為,即使講明「走數」,特區政府有理由要交代清楚。一起聽聽曾主席分析。
因UGL事件問題嚴重,沒完沒了,北京高層起碼在梁振英「不參選」之後3年,依然在密切跟進事件,緊貼最新發展。目前多方面的變化,恐怕又要其再度關注。
在中央完善選舉制度下,特區政府需要更多管治及治理人才 。全國港澳研究會副會長劉兆佳教授認為,特區政府將有更強大的管治力量解決難題,特首與主要官員要更有能力指揮公務員,下一任特首須要積極維護國家利益 。
香港特別行政區的一國兩制會提前結束嗎?中央政府會出動駐港解放軍嗎?昔日的六四事件會在香港重演嗎?
自國安法公布實施以來,反對派似乎偃旗息鼓,不再猛烈抨擊現任政府,反倒是建制派陣營近日頻頻出招,嚴厲批評特首林鄭月娥,為何會出現這種現象?立法會前主席曾鈺成有獨到觀察。
半世紀前是「香港亮深圳不亮」,今天不少愛國人士會說是「香港不亮深圳亮」。
香港現在需要的領軍人物是韋小寶,機智的韋爵爺既被康熙賞識,但又是天地會頭領,這種吃裏扒外才是香港人的真本領。
2020年干支是庚子,與香港八字的月柱形成天克地沖的格局。月柱是一個八字的核心部位,若因干支衝擊而不穩,意味着香港社會會變得不穩定。
究竟北京準備如何完善特首與主要官員的任免制度和機制,外界不得而知。時不我待,在形勢緊急的情况下,為今之計,只有盡快替換特首一招較為可行實際。
勸告香港的年輕人,你們的出路不是現時能否 「直選」,在於新香港要學習、參照深圳未來30年的大規劃大發展。
特首林鄭月娥的策略又是什麼?除了把自己關在辦公室,便只是會見她的政治盟友、嘉許警察、譴責示威者,取消公開露面,令她彷彿沒有安排日程。
林鄭月娥在七一酒會上致辭,說政府會汲取教訓,施政風格要變得更開放包容,要更貼近民心、民情、民意,積極回應社會訴求。這番話,我們聽得太多了。
由推出《逃犯條例》,到只有20日諮詢,到廢除法案委員會,到漠視法官、律師、外國使節和市民的意見,總之一定要迅速通過,並說盡所有歪理和語言藝術,香港市民都如同過往一樣,一而再、再而三地感到尊嚴掃地。
要求以AO為首的管治班子承認政府表現管治危機,這如同要求美國總統特朗普改變國策,不繼續針對中國,所以,大家都是不要痴心妄想了。
市民對特首評價出現急劇變化是與特別事件有關,但今次林鄭的民望明顯上升卻沒任何特別事件發生,這真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可以說是2018年的奇蹟。
回歸以來歷次政改嘗試有成功也有失敗,其中的經驗證明,互諒互讓才可以促進政制向前發展,激烈抗爭只會令政改停滯不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