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回歸25周年,北京對香港原有制度及生活方式「五十年不變」的承諾也過了一半。香港社會近年出現翻天覆地的變化,不論持什麼政治立場,了解1970年代以來關於香港回歸問題的歷史,都具有重大價值和現實意義。
立法會前主席曾鈺成認為,一國兩制持續超過50年早是領導人共識。然而,他擔心香港人過激的行為或會最終走向自我摧毀。為什麼呢?一起聽聽曾主席解說。
曾鈺成認為,香港最好的情況,用中央的說法,就是「一國兩制」重回正軌。這需要雙方重新建立共識,重新建立互信,始終要人心回歸。
近年一國兩制受到衝擊,加上中美貿易戰令局勢更為複雜。新加坡國立大學特級教授、香港大學前校長王賡武教授認為,回歸前沒有清楚詮釋一國和兩制的地位,造成誤解和雙方互不信任。
「一國兩制成功實踐,舉世公認。」這話今天說不響亮。一國兩制成功與否,最有發言權的是港人。港人說它成功,就是成功。
可以想像,中央如果放棄或大幅改變「一國兩制」的話,香港難免會馬上陷入嚴重動盪之中,繁榮和穩定勢將不保,而國家的發展和國際聲譽也肯定受到牽累。
在「五十年不變」結束後,我們大概可以預期,中央不會再作有關保持香港「現狀」的承諾,或者把不少的公共政策和措施「固定」或「凝固」下來,好讓香港有更廣闊的發展和改進空間。
最近幾年,香港特區流行一個概念,叫「政制發展」,已成為香港社會一個中心政治議題。既然香港特區的政制五十年不變,為什麼還要發展呢?「發展」不就是「變」嗎?
我們要擔心的不是香港在2047之後怎麼樣,而是從現在到2047怎麼樣:眼前這場政治風暴何時完結?風暴過後,「一國兩制」能否排除障礙,順利發展,贏回香港市民和國際社會的信心?
加多一個50年不變,起碼會減低現時香港年輕人的逼切感,暫且放下手中的雨傘和雞蛋,回復到較平靜的生活,而港獨市場,亦可能因此會變得更小。
湯家驊認為,要延續現有制度和生活方式,一國兩制只許成功,不許失敗。所有人不分政治取向,也應為成功全面落實一國兩制而努力。
像多數其他香港人一樣,我知道林鄭會避談政改這種令人不快的議題,一如她去年發表首份《施政報告》時那樣。不過,除了政改外,有些議題她亦從未觸及,然而特區政府和北京領導人卻遲早都要面對這些問題。
2047年時開始便是中央對港政策的第三個階段,至於屆時香港實行甚麼制度,港人的權利、自由是否與內地同胞看齊等,到今天仍然沒有一個權威說法。
李柱銘說:「你要是問我香港的學校該如何教學生《基本法》,我真的不知道要怎樣教。因為如果你讀過《基本法》原文,知道《基本法》背後的歷史,你們就知道,《基本法》與內地官所說「基本法」,根本是兩回事。」
在面對政治環境改變、周邊地區關係轉變,以這種「不變」的思維來面對改變,顯然是不足夠的。
不能僵化或機械化理解「五十年不變」。變幻才是永恒,停滯不前不是香港的特色。
就政治現實來論,只要由全港合格選民普選,民意如流水能載舟也能覆舟。
定出原則好建立制度,便是長治久安!
有經濟學家曾指出,八十年代香港的GDP佔中國的兩成半,今日卻只是約3%,顯示香港的重要性下降,有機會被中央「撇賬」,傅高義如何看?「我不認為這有可能,香港卻始終是個重要的區域重鎮,與世界有特別的連繫,有比中國好的法律制度、大量跨國企業和國企願意投資在這裏,因此,說香港會被放棄是荒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