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主席習近平強調,深圳等經濟特區的成功實踐充分證明,中共中央關於興辦經濟特區的戰略決策是完全正確的。經濟特區不僅要繼續辦下去,而且要辦得更好、辦得水平更高。
今次是習近平就任中國最高領導人職位以來第三次視察廣東。BBC認為,與前兩次南巡相比,這次他與中共面臨的國內外環境極其不同。
當年深圳的某些改革,我也有某程度的參與。我從看着嬰兒嗷嗷待哺的心情,到了後來的傷心淚向人前灑,可謂百感交集。
《重裝突圍》真實記述了國機二重聯合重組的創新實踐,深入透析,剝繭整合,以事顯人,人在事先,起伏跌宕,玄機重重,九曲不回,大河奔流,給人的啟示是多方面的。
國家不夠錢,就會想到民間的錢,中外一樣,古今如是。所以,文件要求商界做政治上的「明白人」,聽黨的話,下一步甚有可能出現的是:在黨需要錢的時候,你就要乖乖奉獻。
人腦的線路比電腦的線路複雜很多,人類至今沒法把不同的人腦進行連線,好讓人進行集體思維。
孫子從來沒有說過「知己知彼,百戰百勝」,他只是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不殆就是不會陷自己於危殆的境地。
美國正着手切斷與中國的聯繫,並要求他的盟友亦盡可能去中國化。此舉勢必令中國的對外經濟無法如以前那樣順暢循環,生生不息。
吳永輝從1973年起在耀章公司掌舵超過47年,期間把握中國改革開放的機遇,重回內地市場發展,令公司業務再登高峰。吳永輝今天仍然在耀掌舵,日理萬機,對香港繼續作為全球金融中心與中西文化的交匯點充滿信心。
祖國經過40年的改革開放,實事求是,經濟大翻身,中國傳統文化的力量、那條在地下的激流,亦上到地面了。
無論是中產階層的地位,還是脫離貧困的人口,中國人的社會制度基礎都不足。中國政府在這些社會公共品領域,不僅沒有足夠的制度建設,反而遭到破壞,是貧窮問題的成因之一。
冠病疫情會成為中國和西方世界的熔斷器,熔斷兩者之間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關聯,導致中國的再次封閉起來嗎?
美國要力爭5G市場,但卻欠10萬技術工人建5G基站,國內尚如此,到2026年也無法完成,又限制移民,但人才庫在中國,只要中國人不去,就無可奈何!
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認為,新冠肺炎發展至今,爭拗帶病毒的動物從何而來,已經沒有意義。他又指出,中國的問題在於經濟發展快,但對醫學衛生藥物的管制都跟不上。
西方傳媒是「拒絕承認,視而不見,嚴行譴責」,目前這些傳媒還是佔據了輿論高地,但中國青年已有免疫力,能慎思明辨,比60後70後好得多。
楊孫西半世紀商旅生涯,打磨出了隨緣的心態,無論天空中是烏雲密布,還是陽光燦爛;生活的道路上無論是坎坷還是暢達,心中都擁有一份恬靜的心態。這是一種修養,是閱盡人情的經驗,是參透人生的頓悟。
隨緣而不放棄追求,隨緣而不在意榮譽,以豁達的心態去面對生活,關心港事、國事、天下事,就能做到「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卷雲舒。」
中國如欲擺脫這歷史的必然性,就必須盡早在香港問題上痛定思痛、狠下功夫了。
兩位相識半個世紀的學者難得聚首,暢論中日關係。他們均認為兩國的經濟實力近年雖出現逆轉,但日本的社會發展進程仍值得中國學習。
政府對市場經濟的責任是建立一個適當的市場環境讓人民作自由的經濟活動。今天中國人民的經濟活動還受到政府的干預,如果政府能夠減少干預,中國的經濟發展一定更快。
香港是中國內地的特殊窗口、也是國際博弈的戰場、世界文化的舞台。「堅持一國、用好兩制」對國家和香港的繁榮穩定都起相互促進的作用。
建設大灣區的基本要求,就是深化改革。世界經濟不確定、不穩定因素增多,中國的深化改革、市場開放已逼在眉睫。
30年來,從硬件上而言,中國的國防及財經實力,今天已躍上國際舞台,儼然僅次於美國而成大國老二;然而軟體上而言,其氣節綱紀、則全面敗壞!
只要多想想中國這幾十年的改變,便應該支持國家的繼續發展。教授、牧師、議員、律師、主教……他們不知道嗎?恐怕是不願承認,不願放下自己的偏見,不願放下自己的堅持,以為「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一帶一路的重點是基礎設施建設,而正如中國本身的發展經驗所顯示的,基礎實施建設對經濟發展至關重要,基礎設施建設本身就是經濟發展,而它又是其他方面經濟發展的前提條件。
唐英年表示,國家發展為香港帶來了巨大機遇,香港好、國家好;國家好,香港更好。香港的發展需要國家提供的資源,國家有天然的資源、有人力、有土地,更需要改革開放。
「教育的最終目的—學生的未來;教育的核心業務—學生的學習」。一個宏觀,一個微觀。這是筆者學習心得的最簡概括。
香港一些現職乃至退休教師及校長,都有前赴內地義教的寶貴經歷,都很受內地學校歡迎,如今國家教育部開放編制職位,情況發展如何?實在很值得記下濃重的一筆。
40年後回頭看,恐怕内地尚未完全擺脫歷史包袱。當年改革開放是在内憂外患的艱苦境況下逼出來的,痛定思痛,上下求索,雖找到致富的門路,卻迴避了深層次的再造,踟躕於前,問題積重。
今年適值改革開放40周年,被形容為另一次改革開放的粵港澳大灣區,其規劃亦即將出台。有經濟專家及著名學者均認同,這次發展機遇千載難逢。本港各界應作好準備迎接箇中商機,與國家共同邁向經濟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