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邊20來歲的柯粉說既然害怕戰爭,為何不創造和平條件?其實今次大選也關乎到經濟,為何大家老是關心有關對岸威脅的揣測?這種政治操弄已經令年輕人非常厭煩了,他們更關心中美鬥爭下對台灣經濟的衝擊。
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訪美的訊息由中國外交部公布,反映中美商貿談判已經由商務部的層次,提升至中美領導人的級數,或許這是中美商業破冰帶來正面的訊息。
有不少傳媒叫我評論林鄭的施政報告,我話無謂啦,評論都是嘥氣,一個唔覺意美國話香港的施政報告不符合美國優先的原則,林鄭的施政報告就變成一份參考式的施政報告,沒有實際效力。
中國新冠疫苗產能已達一年50億劑,有足夠供應量,中國居民打疫苗已超過10億劑,達78%,市民主動打針,不必催谷,美國至今只有54.6%,未達1.8億劑,誰更安全呢?
拜登就職典禮的特別之處不在於看到什麼,而在沒有看到什麼。卸任總統特朗普打破慣例不出席典禮,令象徵權力和平交接的新舊總統同框的鏡頭不再出現,亦令拜登在演講中呼籲「美國團結」顯得蒼白無力。
筆者兩周前在本欄對拜登呼籲美國民眾將「大選這一頁翻過去」能否做到提出質疑,事實證明,大選這一頁不僅沒有翻過去,而且正在變成一場美國的噩夢。
北京─台北─華盛頓三角關係的連鎖反應,將成為未來幾年三方互動的主軸。
有理由相信,中國與美國、印度和台灣的關係,現階段很可能會以相對和平的方式維持,但短期內將處於不穩定的平衡狀態。
內地《環球時報》周日發表社評,指華府「重中國威脅」而「輕疫情威脅」的做法近乎「無厘頭」,因此美國政府當下行為邏輯「極度病態」,並指美方的對華制裁,帶有強烈競選造勢意味。
美國抗議種族歧視的示威活動席捲全國,加上新冠病毒疫情蔓延,一項調查發現,八成受訪美國選民認為,目前美國的情況已「失控」。但總統特朗普認為周末在華盛頓舉行的示威人數少於預期,下令國民警衛軍撤出首都。
大企業進駐對城市的就業、稅收以及經濟增長都有一定的幫助,不過城市之間的競爭會否「過度」,送出大量優惠後最終令城市本身得不償失?
關鍵便是中國怎樣利用特朗普,借他來牽制美國的外交政策,替中國以及一帶一路建設、世界和平發展爭取時間和空間,也抑制美國任何軍事冒險主義的行動。主動權盡在中國之手。
日本相對而言,其現代發展非內生於其本身的文化,而主要移植自西方的觀念與制度。
美、日兩個國家的元勳不以國家入私囊,後來人又有誰敢於這樣做?這種道義力量,真聖賢們之所謂仁義智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