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要與時並進的,若果孩子都天生有自學能力,那麼把學校變得更開放,更自由,讓學生都為自己的學習,負上責任,為自己編一個學習時間表,教師變成為資源提供的角色,情緒支援的成人,會不會更為理想?
人類的經濟生產,已經不是為了滿足人類的需求。純粹從供需角度看,也可以說是過量生產;或者說人類的需求,已經遠遠超過了生活基本需求。不管如何,在經濟不太差的社會,人類進入了奢侈的生活形態。
近年,有不少提倡「慢」的議論。有人提出Degrowth,建議不再停留在GDP硬指標,而輔以其他如生態、健康等的軟指標;其實國際社會早就有HDI人文發展指標,已用了幾十年,並沒有改變國家發展經濟話語。
本港大專教育從上世紀90年代後飛躍發展,提升了市民的就業技能(也就是競爭力),但與提升智慧無必然關係。民智現在已跌到危險邊緣,過去兩年的社會現象就是個無情的警報。
香港的學校教育面臨不少問題和困難,從上述的10個角度,香港的學校教育界又應該從哪個角度,或者其它方面去著手解決呢?
虛擬學習改變的是平台和策略,主旨從未改變:讓學生學得到。作為家長,責任是協助支援他們的學的經過,不是代他們完成。
在課堂因為疫情而需要轉為網上形式時,整個教學模式也需要隨之轉變。
網課對學生學習策略的要求與傳統學習有很大的差異,在近一年的網課學習參與過程中,學生或多或少已培養出新技能或學習策略的改變。展望恢復面授課時,老師仍會採用類似網課教學的方式,發展成虛實互補的教學模式。
作為教學主導者的教師,宜從幾個月來的網課生涯中,沉澱出網教的優缺點,加以應用。某些網課缺點反而可彌補傳統教學難以適切實行的環節,加以實踐應用於面授課堂上或許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抗疫一周年,學校運作上確是遇上很多難關,可說把學校都翻轉過來;既要應用新的平台和手段,甚至連某些恆定措施都要作出改動。
作為一個學科,通識教育的發展,等同這個學科的命運都是有起有跌。《施政報告》發表後已有某些變革措施的吹風,令關心通識科發展的學者和前線人員對科運的未來走勢有所憂慮。
本來世界各地的基礎教育中必有的國情教育,在香港被指為洗腦;通識教育的宗旨本來是培養共通能力,在香港被視作議題教學而不設教科書,結果引狼入室搶佔發言平台。
踏入6月原是傳統學年埋尾殺青之時,如今變成抗疫停課與復元的交接期。加上去歲年中因修例引起的風波,以及延續至學年初的社會運動,竄入各大、中學校園的滋擾;註定今年是個破碎學年。
過去本地社會傾斜着重商業經濟和金融領域,因而促使升學失衡的出現,間接地令青少年規劃選科時忽略了數理科。今次疫情令社會有所轉向,學校教師亦可抓緊這個機會,重新燃點學生對數理科技學習的動機和堅持。
看來現時香港社會確似是泛政治化的。任何大小事情一經醞釀然後引爆,最後變成針鋒相對難以調和;結果各走極端,形成必然撕裂的情況。
作者認為家庭教育比學校教育重要。如果父母親能夠給予兒女良好的家庭教育,等到兒女進了學校以後,他們便有充分的能力接受學校教育。
幾個月前的「佔領大學」事件仍然為社會留下大量影像記憶,之於學界較深刻的可能是中學校長進入佔領區營救孩子。最初入校園是為救己校學生,後來變成拯救一般中學生和校友,過程細節已留在當時的報章傳媒報道。
近年常聽西方有人以「沉睡巨龍要騰飛」渲染中國威脅,國人亦有人因順境而沖昏腦袋,事事強國人自居。其實國家積弱百年,在在需要時間復元和發展,還是按部就班地慢活發展才符合造福國人之道。
當前社會上有種說法,把幾個月來的騷動歸因於年輕人,「年輕就是犯罪」,甚至指執法者專門針對年輕人。也有另一種說法,騷動出現後把社會的上一代人與下一代人對立起來;所以失去的不是一代人,而是兩代人!
當前價值教育失效的事實不容否認,但將它完全歸咎於學校教育也不合理。不過,作為價值觀念的最後防線,在社會教育和家庭教育普遍失效的今天,教育工作者實在責無旁貸。
究竟香港2019年的開學會締造出什麼歷史?筆者無謂加以揣測。不過這個由「反修例」帶來的大風波,必定成為香港歷史上的一個耀眼印記!
近年來STEM教育成為本地的寵兒。其實電影業的出現以致發展成超級產業,就是STEM的好例子。凡大量製作電影的區域,都能藉此賺取鉅量經濟利益,電影從業員從中有可觀的實利回報。
學子的成長,自古以來都是由學校及家庭分別承擔孩子成長的責任。但現今社會,學校的文化當然對孩子有很大的影響,但若把一切教養孩子的責任都推到學校,是否合適?
究竟學校教育的意義是什麼?學校的存在是提升市民素質還是考個好分數呢?在電影內沒有討論到、也不必有什麼交代。觀眾欣賞完電影後,值得再三思考這幾個問題。
分秒必爭的國際競爭形勢,各國的教育發展就要分秒必爭,以應付洶湧的未來,成王敗寇。
教育就是生活,在生活中多去學習,多去體會,教育不只是在學校與家庭。
就讓我藉此機會分享一下我身為一位校長媽媽,我在家中如何教育我的子女吧!
學生的學習動力及抗逆力下降,除了與家庭和社會經濟發展有關外,與現今不少年輕人欠缺夢想和目標也不無關係。教育在當中的角色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