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施政報告》在原定發表前兩天突然宣布押後?按林鄭的解釋,憑特區政府自己的能力,沒法寫出一份提振香港經濟,增強市民信心的《施政報告》。
公眾諮詢不應是政府與市民溝通的唯一渠道,筆者希望政府將來的政策若符合以上三個原則之一,就應多考慮公眾諮詢以外的解決方法。
目前,香港對填海所得土地用途的監管十分有限,這個問題從審批工程到項目竣工之間一直存在。
要為政府取地開路,最佳的方法是待粉嶺高爾夫球場在2020年租約到期後收回作小型城鎮發展之用。
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推動的土地大辯論,遭到來自不同方面的質疑和抨擊。有批評者甚至認為,這場大辯論根本不應該搞。
關愛基金另一個重要作用可以視為先導項目,提供數據及資料讓政府研究,從而考慮是否應將有關項目轉化為經常性開支,並納入預算案之中。
忠君愛國亦要顧及賣相,一旦指鹿為馬,肯定出醜在人前。
傳統以來的決策方式,好像就只是你有你講、我有我講,愈來愈不管用了。我們現在可否有另一種方式,重建決策者與民間之間的信任,尋找大家都可以接受的共識,令社會可以重新起步向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