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 Mar 31 2025 14:26:50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Tag: 習近平

陳文鴻:中國如何拉攏分化歐洲 打破美國獨霸天下格局? 怎樣建立經濟共同發展防衞圈 抗衡美國圍堵?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5-24
香港珠海學院一帶一路研究所所長陳文鴻教授認為,中國之於美國的對策是以靜制動,先整頓內部,並擴軍內戰,以及主動把防衛線拉開。一起聽聽他怎說。
盧兆興:習近平訪歐 如何突破美國霸權外交? 多極世界主張惹華盛頓不滿 激起地緣政治暗湧?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5-24
時事評論員盧兆興教授認為,中國最近對多極世界的追求可以被解讀為中國社會主義和平等主義努力的標誌,旨在創造一個沒有霸權主義和單邊主義的公平世界,而是一個以和平、安全、秩序、繁榮和多邊主義為特徵的世界。
何志平:普京再訪華 中俄是否鐵桿兄弟? 列強三足鼎立 是中歐俄還是美歐俄?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5-22
普京訪華,釋放了什麼樣的信號?中俄關係和美俄關係會有怎樣的變化?前民政事務局局長何志平認為,中國在美國重重圍堵的過程當中,需要歐洲作為夥伴聯手對抗美國霸權,而不是美歐俄的統一反華戰線。
普京訪華與習近平會談 雙方強調合作互利共贏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5-16
俄羅斯總統普京周四(16日)抵達北京訪問,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人民大會堂主持歡迎儀式,並與普京舉行小範圍會談。
譚新強:習近平訪歐想達成什麼成果? 為何大學生反對美國軍事介入以巴之戰?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5-16
國家主席習近平5 年來首次出訪法國、塞爾維亞和匈牙利,是一次重要的外交行程。中環資產投資基金創辦人譚新強指出,習此行選擇這3個國家也絕非意外。另外,美校園示威反以巴戰,欠更強力訴求。一起聽聽他的分析。
中國對多極世界的外交追求
作者:盧兆興2024-05-13
中國最近對多極世界的追求可以被解讀為中國社會主義和平等主義努力的標誌,旨在創造一個沒有霸權主義和單邊主義的公平世界,而是一個以和平、安全、秩序、繁榮和多邊主義為特徵的世界。
中塞互助
作者:陳文鴻2024-05-13
塞爾維亞還可作為中國電商進攻歐洲的橋頭堡,中國的經濟助力加上俄羅斯的低成本能源供應,和作為中歐貿易的中間通道,塞爾維亞應該至少可守住南斯拉夫最後的領土,徐圖復興,靜待歐洲政經大局的轉變。
歐洲更需要中國的合作與支持
作者:劉兆佳2024-05-10
在當前動盪不安的國際大環境下,習近平主席此次出訪歐洲為日後中歐深化戰略合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中國而言,當然不希望歐洲與美國一道遏制中國的崛起,為中國企業在歐洲的營運和發展施加不公平和不合理的限制。
「鐵桿朋友」是怎樣煉成的?許楨:鮮血凝成的中塞友誼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5-08
武契奇等超高規格歡迎習近平一行,不僅派出戰機為中方專機護航,總統伉儷及政府核心成員更親到機場迎接。中塞相距遙遠,這個南歐的「鐵桿兄弟」為什麼對中國傾心若此?
中法元首同倡奧運期間 全球停火止戰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5-07
法新社報道認為,習近平對法國進行為期兩天的國事訪問,中法歐三方基本上是「各說各話」,《環球時報》的社評就強調中國輸出機會而非風險,尋求合作而非對抗。
習近平抵法國訪問 學者:中歐合作提升競爭力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5-06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當地時間周日(5日)抵達法國首都巴黎,路透社報道,即將與習近平會談的法國總統馬克龍,將要求中國減少貿易失衡,並在烏克蘭戰爭問題上發揮他對俄羅斯的影響力。
盧兆興教授:布林肯訪華 體現哪些中美外交新模式?習近平出手 如何減少兩國誤解、誤判和誤會?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5-06
資深時事評論員盧兆興教授認為,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訪華之行展現了中美外交在多種問題上處理不同觀點的新外交模式──從可以達成共識的「低層政治」問題,到需要重申立場而不是立即尋求解決方案的「高層政治」問題。
為什麼馬英九愛哭?
作者:廖書蘭2024-05-02
台灣民進黨執政,在有所選擇的新聞報道下,刻意宣傳對大陸的醜化和敵視,使台灣青年並不能認識真實的大陸,而今大陸之行能讓他們親眼看到大陸的各項設施,如高鐵、橋樑等基建的宏偉完善,市區大廈的輝煌氣派。
中美管控分歧的新外交:布林肯訪華
作者:盧兆興2024-04-29
中美雙方都在盡力控制分歧,以積極、有成效的方式減少危機和衝突。如果是這樣,那麼在亞太地區的地緣政治緊張局勢、軍事炫耀活動和聯盟建設活動中,我們就有理由保持政治上的謹慎樂觀。
第二次習馬會在政治及文化上的影響
作者:盧兆興2024-04-22
馬英九4月份訪問大陸預示着兩岸在可能的對話和談判的逐步過程中實現文化聯盟的前景,並有可能充當兩岸之間的橋樑。儘管如此,大陸與台灣之間建立更友好關係的政治障礙仍然存在。
習近平寄語朔爾茨 要客觀辯證看待產能問題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4-16
朔爾茨一行14日(周日)飛抵重慶,展開對華的三天訪問。15日(周二)抵達上海,與同濟大學學生交流;16日(周二)上午在北京與習近平會面,同行的還有德國環境、農業、交通3名內閣部長,以及大企業高層。
亞太地區地緣政治風險增加
作者:盧兆興2024-04-15
美國、菲律賓、日本和美國其他盟友的聯合軍演,以及這些國家簽訂最新的安全協定,已經使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加劇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已引起中國的不安和不舒服的反應。
盧兆興教授:習拜對話能否令中美持續對抗降溫? 為減低貿易爭端與軍事衝突掃平障礙?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4-15
時事評論員盧兆興認為,習拜電話會談內容主要是重申雙方眾所周知的立場,但為隨後其他官員就貿易和軍事事務的討論鋪平了道路。從某種意義上說,習拜電話外交不僅是雙方重新接觸的嘗試,也是雙方就貿易爭端和軍事相關
馬英九結束訪大陸返台 「習馬二會」期盼兩岸和平 攜手發展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4-11
10日(周三)下午,中共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會見馬英九一行。習近平指出,兩岸都是中國人,「沒有什麼問題不能商量」,馬英九則數度強調兩岸曾達成各自以口頭方式表述一個中國的共識。
習拜外交重新接觸與重新定位中美緊張關係
作者:盧兆興2024-04-08
習拜電話會談內容主要是重申雙方眾所周知的立場,但為隨後其他官員就貿易和軍事事務的討論鋪平了道路。從某種意義上說,習拜電話外交不僅是雙方重新接觸的嘗試,也是雙方就貿易爭端和軍事相關問題進行深入討論預熱。
全國政協和全國人大會議對港澳台的意義
作者:盧兆興2024-03-11
香港和澳門預計將比以前更加「社會主義」,以更有效的方式處理民生,同時盡可能使兩個城市去政治化。
新加坡前外交部長楊榮文:失去美國支持 香港還有沒有希望? 新加坡已不把香港放在眼內? 習近平怎樣救了中國?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3-04
亞洲金融中心第一的位置屬於香港還是新加坡,幾十年來爭論不斷。而近兩年討論格外激烈,稱兩地競爭已見分曉?港經濟表現不佳與國家安全法有關?新加坡人是如何看待競爭的呢?讓我們一起聽聽新加坡前外長楊榮文的分析
中國式現代化
作者:馮應標2024-03-01
這個14億人口的崛起大國,仍有四成人是生活在貧窮線以下的。可幸中國仍有這些真正為人民服務、講真話、實事求是的領導人,對眾多自大井蛙、目空一切、不知己、又不知彼的禍國殃民KOL,是一記當頭棒喝。
城大公布2023京港台新聞人物榜 政治人物角色重 中美台關係成大熱點
作者:編輯精選2024-02-09
香港城市大學昨日公布了2023年LIVAC京港台新聞人物榜,綜合新聞人物榜共有12人,均為政治人物,與往年中美兩國領導人高踞榜首不同的是,賴清德力壓拜登、馬英九成為該榜單第二名。
習近平向港澳台胞及僑胞拜年 重申反台獨立場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2-09
習近平在講話中強調,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既是中國人民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光明之路,也是促進世界和平和發展的正義之路。
灣區企業同參與  一帶一路展仁愛
作者:陳鳳翔2024-02-07
正如習主席在論壇指出:「古絲路名垂青史,靠的是駝隊和善意,不是堅船和利炮」。世界戰亂和不安在多地發生,引致大量平民死傷不止,拜登政府不但沒有勸和促談,反而申請撥款投資三大動盪地區某一方。
李大宏:要做好主流媒體建設 推動新聞聯未來發展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1-18
在公共傳播時代,新聞記者既是記錄者、報道者,又是社會發展變革的參與者、推動者。面對錯綜複雜的社會熱點難點,不能僅滿足曝光問題、一揭了之,而是要更進一步就如何解決問題提出建議。
習近平:祖國統一是歷史必然 蔡英文:必須符合民主原則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1-01
2024年來到,兩岸領導人分別發表新年賀詞,在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指中國目標很宏偉,也很樸素,歸根到柢就是讓老百姓過上更好的日子。而在台灣,總統蔡英文則強調,台灣議題要以台灣人共同的意志來做決定。
行政長官訪京述職的憲制實踐分析
作者:盧兆興2023-12-25
港澳兩位行政長官向習近平主席述職,有趣的是,內地方面高官雲集,包括國務院總理、中央辦公廳主任、中央港澳工作領導小組召集人、中央統戰部長、中央政法委書記等。這顯示中央政府對香港、澳門事務的高度重視。
特首李家超上京述職獲肯定 述職規格調整 彰顯中央領導地位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12-19
行政長官李家超12月18日在北京同時向國家主席習近平及國務院總理李強述職,特區政府工作獲得充分肯定。今次述職規範化調整,並非首次,只是在中央對特區全面管治權的基礎上,進一步突顯黨中央的領導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