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寫字是一正規而必須過程,很少人會反對。你用通訊軟件或鍵盤寫作,但總不及用手寫字有「文化」,就正如你用電腦編印信件最後加上簽名,總不及你全篇用手寫這麼具誠意一樣。
「我們寫字,是腦部活動,有壓力時,寫出來的字是會有點不同的。一個人的性格,可以從他所寫的字反映出來。」字,醜樣與好樣與性格無關。
現在很多人教書法,臨摹是必須階段。摹是初階,臨是進階。摹一段時日,就要臨了。要臨多久,因人而異,也因理想而異。沒有書法名家不是刻苦臨寫前人碑帖的,而且不是一家,而是遍臨各家。
下一代要是不寫字,可能引起文字的總體衰退,中國文字所包含的豐富文化元素,長久下去,就會喪失殆盡。那對中華文化將是滅絕性的大災難。
在教學上,當我們談及字形的時候,並非說它是對或是錯的,而是我們為什麼採用這個字形,而不是另一個。我們會以哪一個為準則,背後的理據是什麼更為重要。
語文老師在低年級一般較着重字詞的筆劃和筆順,字形的結構,好讓他們鞏固漢字的寫法。字要寫得清楚工整,才能表達文字本身的意義和美麗。但怎樣拿捏當中標準,要求到什麼程度才合適呢?這是老師的煩惱。
縱使我們培養了少數的尖子,更大比率的「隱青」、青少年及兒童的精神病包括情緒困擾、發展失調,或有行為、學習和社交適應問題的兒童及青少年,這些年來大幅提升。
中國字不但是藝術,還是修身養性的工具,這麼好的寶貝怎能不珍惜呢?
從「不寫字」到「寫字」,如何過渡?怎樣才是一個健康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