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口約750萬,除卻嬰兒每日要供應大約700萬個口罩,以應付每人每日一個口罩最低限度的要求。但現在疫情蔓延到世界各地,導致全世界都搶購口罩應付疫情,可以想像得到在最近的將來,口罩的供應仍然緊張。
在此「疫」時,我建議香港人不要坐等政府了,應該發起早時的「眾籌精神」,廣集資金、人才、人力和技術,即時起動建立香港本土的「口罩」生產基地──自立自救、自給自足。
一些人希望中國經濟倒下去,希望中國社會倒下去,希望中國倒下去。這個時候中國怎麼辦?這裏只能借用梁啟超所使用過的一句話「國家要像個國家的樣子」來討論問題了。
醫護人員的行動,完全是政府迫出來的,而假如此舉有助政府進一步局部「封關」以至最終全面「封關」,我們更要感謝他們。
本港出現首宗武漢肺炎死亡個案。早前確診感染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居住黃埔花園的39歲男子不治。衛生署今天公布2宗新增肺炎確診個案,累積個案增加至17宗。
現在已是人們聚首,都談有沒有口罩,或者如何能買到口罩的時候。疫情不止息,這項民生必需品的需求只有愈來愈急逼,也是政府能協助市民紓困的機會愈加濃厚。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今天(3日)記者會宣布,明天(4日)零時零分起,暫停羅湖口岸、落馬洲口岸、皇崗口岸、港澳碼頭。
疫情防控需要聚焦所有具感染風險的群組,而不是把抗疫變成政治操作,或歧視一部分人。
請不要誤會,我不是認為口罩不重要,也不是鼓勵心存僥倖或對防疫掉以輕心。能夠有充足的保護裝備固然最理想,只是現實情況往往未能盡如人意,我們就在有限的條件下盡力做好,保護自己和身邊的人。
一個向外宣揚香港是國際城市的政府,連確保其民眾可以合理價錢優先購買口罩也做不到,主責官員有何顏面見人?
香港人的恐慌有兩個非常理性的考慮,一是因為對新型冠狀病毒並無足夠認知所引起的恐慌,另一是對北京和特區政府不信任所引起的恐慌。兩個考慮加起來引致大恐慌,完全理性。
眼前一些跑步的朋友,為了繼續加強對病毒的防禦,面上仍然戴着口罩,究竟戴着口罩跑步會影響呼吸嗎?
口罩的價格上漲,實際上就說明了口罩確實不夠,或者難以送達,否則商業競爭就能降低口罩的價格。物以稀為貴是有原因的。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下午4時半就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召開記者會。全港中、小學及幼稚園,以及特殊學校進一步延長停課至3月1日,3月2日才復課。
作者:
楊必興 P H Yang2020-01-31
武漢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嚴峻,戴口罩已成抗疫防線。連日來香港市民為搜購口罩到處奔波,不惜冒寒通宵排隊搶購,各處日用品連鎖店均大排長龍,無良商人坐地起價,發瘟疫財,亦有商戶盡力以合理價格供應口罩。
1月30日,香港開始關閉部分邊境關口,人流最大的羅湖等仍開放。這種半開半封的「圍堵」武漢肺炎傳播,是「竹籃盛(裝)水」的迷幻。
保障口罩短期供應充足,維持分配符合公眾利益,這些都是政府的職責。做得不好,就是失職,威脅香港人的身家性命財產!
林鄭着緊中央的看法和內地人的感受,可能是她遲遲不願限制身處病毒源頭的內地人來港,藉以減低病毒在香港傳播的原因。
今年的春節十分特別,我和家人到了日本旅行。五天的行程主要的目的就是找口罩,手信是口罩,行李箱中的大部分也用來載着口罩。本來是一家人共享天倫之樂的日子,也蒙上了一層陰霾。
即使香港擁有優良的公共醫療系統,也不可能應付突增的內地病人,所以暫時拒絕內地人入境,肯定是上策。無奈,林鄭卻害怕得罪中央,不敢徹底封城,令香港置身於極危險地帶。
特區高官如堅持不用封關,何不立下軍令狀:疫情一天不去,絕不離港外逃,包括你們的家眷在內,誓與香港醫護共存亡!能否?
張建宗表示,政府與內地合作,本月至今經已促成800萬個口罩供港,作私人零售市場用,現時正與同內地聯繫,促進2400萬個口罩供港,供應私人市場。
我認識的每個人都說林鄭是回歸以來香港最傲慢的特首。他們太客氣了。對我而言,用專橫來形容林鄭更佳,她的舉止像香港女王,卻沒有意識到香港人數落她是香港的詛咒。
筆者認為現時香港出現拾荒者把已使用口罩重新包裝,佯裝新口罩售賣的亂象,情況令人擔憂。
香港人寒風中通宵排隊,幾百人等待一盒買不到的口罩。不禁要問,香港人係咪癲咗,政府是否在發瘟?這一回,香港人對澳門政府刮目相看。
「多做少錯,少做多錯,唔做全錯」香港官員不大明白這個道理,以為唔做唔錯,沒有做好防範工作,現在情况急劇轉壞,香港政府連最基本應變措施亦沒有準備。
本港新增兩個新型肺炎懷疑個案,兩名病人是來自武漢的一對夫婦,分別72和73歲,上星期三乘坐KA853航班入境,昨晚送院,初步測試結果對新病毒呈陽性反應。
反修例風波仍未平息,現在又來一場重大公共衛生危機,如處理不當,民眾對政府的信心將進一步受挫,政府的管治將會完蛋!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於今天(28日)下午4時半在政府總部舉行記者會。政府宣布七項控防措施,以大幅度減少兩地的人流,減低非必要往來。當中包括內地暫停發放自由行簽注,以減少內地人士訪港。
環球包括本地抗疫人員的工作日益緊張,筆者特此撰寫本文,希望増加市民對病毒傳播途徑的認識,同時幫助前線醫護人員為應對新病毒這一巨大挑戰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