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癱不是罕見的疾病,可以出現在任何年齡層和性別,但以孕婦和糖尿病患者機會較高。
脊柱側彎多發病於兒童和青少年時期,而女性又比男性多,雖然原因還未有定案,但根據臨床統計,導致發病的原因可以分為三大類。
三角軟骨的作用好比膝蓋的半月板,負責緩衝壓力和接連關節,同時也是容易受壓的一環。正常的手部活動,壓力集中於橈骨關節面之上,但當手掌成尺偏姿勢,壓力會傾向近尾指的尺骨關節,容易造成三角軟骨受傷。
這種病的成因可能是坐姿不良、經常盤腿或運動時錯誤用力,但更常見於長時間穿着高跟鞋站立的女性。
拮抗鬆弛手法過程中,治療師會像攝影師替病人擺pose,目的是將之置於一個最舒服的姿勢,使緊張和疼痛的肌肉或筋膜得以鬆弛。
受傷的肌肉沒得到適當處理,康復後有機會結疤而織纖維化或鈣化。至於傷處應該用熱敷或冷敷?
水腫是人體組織液未能正常流動而導致的常見症狀。它可能由多種原因引起,有急性短暫的情況,也有慢性持續的病症。由此可見,及時診治和適當處理是預防和改善水腫的關鍵所在。
跟有強度的步行練習相比,平常工作和逛街行走不會出汗、鍛鍊到呼吸、增強肌力。要姿勢正確,呼吸節奏、環境和心理調整得宜等,才可獲得合理的成效。
除了年老椎間盤退化,會增加弧度,令人變得駝背和矮小,一些後天因素也會造成弧度的增減,例如長期低頭和前傾,坐或行走時姿勢不良。
關節和肌肉靈活性測試和標準,最早可以追溯到50年代的運動科學的體格分析。「靈活」的定義,可以概括為身體肌肉和結締組織,在不損害關節、骨骼的情況下,可以活動的最大範圍。
一般人在計劃運動時,要先了解自己日常生活中缺乏哪種肌纖維,再決定要進行哪類運動來鍛鍊肌肉。
核心肌群的認識已介紹過了,而強健的髖肌肉有助穩定腿部活動,避免股骨內外翻,讀者可參考以下幾組關鍵肌肉的鍛鍊方式。
使用儀器輔助是要讓腦部重新拾這些舊動作的「記憶」,到底也是需要病人主動發力才能夠加速復原。
英國物理治療指引建議,卧床但情況穩定的病人在中風後3日(或更早),便需要接受早期治療,減少卧床併發症和加速身體復原。這階段為急性住院期,病人活動能力有限,訓練較為被動。
腦細胞死亡不可恢復,但這不代表腦功能沒有復原可能。醫學界研究指出,健康的大腦區域經過訓練後,是有可能取代壞死區域的功能。
好的鞋墊能將壞鞋子變成好鞋。市面有很多現成矯形鞋墊,專為紓緩扁平足、高足弓、減震、減少疲勞而設。
長者因疾病和退化等原因活動能力大減,不慎跌倒時更會增加骨折、受傷風險,長遠來說提高了生活負擔,所以一雙保護性強、能夠改善平衡力和提高安全感的鞋絕對是物有所值。
痛到什麼程度應該去看醫生或物理治療師?如果有方法從外觀和測試得到初步辨別,對預防和及早求醫有很大幫助。
「好就盲公竹,錯就攞命藤」,實際上,鞋子會直接影響我們的步行活動,是把雙刃刀,很多時候和病人交談病情,他們都會忽略這些細節影響。
科學研究證明,為患有膝關節炎病人進行乾針治療時,若加上超聲波作即時引導,成效比傳統的乾針治療更高。這種創新的超聲導航針炙療法的成果已發表在科學雜誌上。
核心肌群由腹腔內數個深層肌肉組成,作用是協助穩定腰椎和骨盆活動;強壯的核心肌群可以抵受由四肢回送的反作用力,和承受身體本身的重量,減低脊柱和腰椎負擔,維持身體的穩定性;最後附有鍛鍊核心肌群的方法。
代償是生物力學和物理治療科中一個常見的名詞,它直接從英語「Compensation patterns」翻譯過來,Compensation就有補償的意思。我們時常強調身體各部位的肌肉並非獨立行動的。
發炎並不是疾病而是身體受襲的警告訊號,當組織受細菌或病毒感染時會出現充血、發熱、腫脹、疼痛等綜合成發炎反應。這些反應有輕重和緩急,急性的發炎某程度來說是身體良好的反應,過度和慢性的炎症便會傷害身體。
小腿肌肉繃緊是種十分常見的都市問題,究竟其造成原因是什麼?遇到了這個問題又該如何解決?
由於一般超聲波無法穿透骨骼,所以被廣泛應用於檢查身體不同的軟組織。用於物理治療的超聲波最高可達300萬Hz,而不會對骨骼造成傷害或痛楚,而肌腱、筋膜等軟組織更「樂於」接收這些振動。
治療師是怎樣知道關節的生理上限才避免「扭過龍」?這可是單純依靠對人體結構的了解,當中包括不同關節的活動度和臨床經驗。同時治療師會找出炎症腫脹、沾黏、筋腱撕裂等可能性,才決定應該施加的壓力和幅度。
肌肉能量療法是一種新的物理治療手法,利用肌肉本身發出的反射能量,治療肌肉繃緊、關節僵硬、肌肉痙攣和肌肉張力過高等病症。其背後有什麼原理?肌肉又有什麼反射能量?
關節內部的活動過程比眼見的複雜,以肩膊的盂肱關節為例,能夠做到內外和前後伸展的大動作。過程中肱骨(上臂的主骨)的球窩關節會做出一些輔助動作,這些細小活動的暢順度,能直接影響到手臂最終可達到的活動範圍。
運動可以讓大腦產生血清素(快樂賀爾蒙)紓緩情緒,流汗排出尿素和乳酸等有害物質,以及定期吸收陽光製造維他命D可以提高骨質密度,這些都有助於緩解濕疹症狀。
有醫學研究指出,只有小部分的韌帶受傷是由碰撞造成,大概70%的個案均屬於非接觸性扭傷。到底跳躍動作和自己的「無情力」能否足已扭傷韌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