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不少企業為了節省勞工福利的開支,長期安排「自僱人士」為自己或客戶服務,而喜愛在工作和生活取得平衡的年輕斜槓人也愈來愈多。
企業得到政府資助,可以濟燃眉之急,但企業在現今環境下是否可以撐得下去,員工薪金只是其中一個因素。企業沒有生意無法經營,最終也要結業裁員。
央行全方位的行動,好像是將市場穩定下來,但將問題複雜一點,到底上月底的大跌市,是反映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經濟比預期嚴重、市場流動性出現問題,抑或是反映油價同時間暴跌呢?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表示,政府正籌備更全面的支援措施,包括透過「防疫抗疫基金」想辦法應對企業支付薪金的困難。
經濟活動大幅萎縮會令不少市民失去工作,特別是受疫情衝擊得最嚴重的行業,會出現失業情況急速惡化。所以,要解決失業人士的財務問題,政府派錢和加強失業綜援力度是必須的。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公布10項民生政策措施,當中涉及改善長者生活律貼,提高資產上限。另外,建議放寬「兩元乘車優惠」至60歲或以上長者,以及促成逐步增加法定假期等。
香港人在這一刻需要面對的生活問題是什麼呢?是有一批人很快會面對失業。我認為當前政府最需要做的是盡量阻止香港的失業情況惡化。
財政赤字應該在距離今天3至5年左右後出現。但今年局勢急轉直下,不但過去幾年的一些努力一掃而清,赤字還提早出現,而此等赤字還有可能是結構性的,不易化解。
這代表那些支援計劃其實是變相支持示威活動,與政府的要求相反,或者政府今次是好心做壞事,不過我始終認為政府官員不明白,只有經濟轉壞才可以解决今次危機。
只要放下包袱,重新出發,憑着毅力和努力,定能創輝煌、上高峰。
今天年輕人就業困難,更多是結構性的原因。年輕人失業是如此普遍,以至於多種語言都有了指稱他們的專有名詞。
2006年諾獎得主尤努斯對生於文盲家庭的大學畢業生說:「 向你們的母親學習吧,忘掉學校那一套,重拾與生俱來的營生本能──想出生意點子來,讓我們當你的生意夥伴。」
現實不會因為發明了機器,人類什麼都不需要做,因此全部失業。
當今香港,社會不團結,經濟沒前景,營商只求牟利。重提中國古代的「以人為本」經濟觀,可讓檢討現有經濟原則,啟發新思維。
丁學良教授認為,未來職業市場最重要的趨勢就是分類模糊,因此在職場要時刻準備着進入橫向轉移而不是縱向攀登。縱向攀登不容易,橫向轉移更不容易。
更慘烈的關係是過分嚴苛的父親手口並用,只怕子女好逸樂,不積極,連話也不多一句,但心底的慈繩愛索緊緊勒着自己,不敢表露。
教師每年徬徨求職,不因能力卻因學校資源所限不獲續約、捨棄結交照顧的學生,成為教師永久的痛。
這些條件相差這麼遠的原住民孩子怎麼去和都會的孩子評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