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希望未來的一代有些什麼素質?
即使是接受良好道德教育的兒童,也會有表現未如理想的時候。當這種情況出現時,父母須要讓孩子從小學習面對後果。
我們天天從互聯網、電視、報紙、收音機得知時事新聞,但取得信息後,會否作深入探討呢?
毛澤東說世界是年輕人的、打大學生沒好下場,教育就是「拔尖補底」,不善用年輕人的長處、社會國家民族不會有前途。
我們想立身、進達,最好就是先立達他人,那就合乎仁道了。可是實行起來卻一點也不容易。
孩子是要管教的,做生意才是協商的。
在公司和家庭,沒有你對我錯、你贏我輸。我們不是對立的,是一體的。
老師宣布一個比賽:他要學生們在不讓任何人看見的情况下,盡情地偷竊村內的東西,
商業主義令大學沒有做好教育的本份,欺凌風化事件是大學失去靈魂後的必然墮落。
作為一個歷史劇的主角,武則天的形象與中國典籍中的女性可有共通之處?真的共通嗎?老年和少年的武則天都有中國現代女性的素貭。為何如此這般?
人具備一種道德本性,這不是假定(assumption),而是事實。這個事實,由我們當下每一個人每一天的道德實踐來證實和呈現。我們活着的世界,由我們組成。我們在道德上較真,在政治上執着,我們的世界就有變得更加公正更加美好的可能。我們沒理由悲觀。我們非如此不可。
有論者認為,政治不應談道德,因為政治活動本質上只有權力和利益,希望用道德來約束政治,是範疇錯置,是天真和不成熟。如果現實主義和犬儒主義泛濫,即意味着愈來愈多公民根本不相信道德批判的可能和可取,因而也就不會基於這些批判而進行任何社會行動,甚至還會嘲弄其他公民的實踐。
道德講堂的普世教育,必須從「紮大根,立大本」開始,「孝」是性德的「根」,「敬」是性德的「本」。其他的德目,「五倫」、「五常」、「四維」、「八德」都從這裏生出來的,那是細目,「根本」就是「孝」跟「敬」。
人心為什麽會變成不善?不善是習性,就是被外面環境污染,所謂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教育的功能,就是要把人從習性回歸到本性,就是怎樣把惡人變成好人,把敵人變成朋友,把冤家變成親家,這個教育就成功了。
我們必須要明白院校對於社會的道德影響力,並回應社會正在出現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