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著名書評人許定銘指出,《四季》是香港1970年代水平相當高的一份文學期刊,可惜總共只出了兩期。也斯說過,《四季》是由他本人、張景熊、莫展鴻和吳煦斌等構思,希望能「辦一份紮實的文學刊」。
劉以鬯在《酒徒》中說:「所有的記憶都是潮濕的」。借助文字的力量,不同代際的上海作家,紛以各自筆觸追憶滬上年華,令一座城的潮濕記憶得以保存和綿延。
多年前已認識蕭永龍,正確是哪一年認識的,想不起了,只記得是在香港新亞圖書公司的舊書拍賣會第一次見過他,因為他舉牌快、出價狠,三幾個回合便把對手KO,給我留下深刻印象。
2023年的香港書展在7月19日揭幕,本年度主題為「兒童及青少年文學」。香港中華書局因應大會主題,推出相應的新書和文化活動,新書内容涵蓋人文社科、香港專題、流行讀物和少兒讀物等。
流行於50、60年代的香港「三毫子小說」,沉寂一段長時間後,近日再度在文化圈掀起熱潮,繼中文大學舉辦講座之後,教育大學又出版了研究三毫子小說的專書,真的是漪歟盛哉!
「上帝在何紫生命過程中留下許多的指紋,這些指紋包括上帝讓他認識李錦洪、胡燕青、小麥子,這些指紋一起出現時,更清晰可見是上帝來找他,當他肯去回應,便會有追求的心。」李錦洪指出。
有人說,書的天敵,古時有秦始皇,他的焚書坑儒,幾乎把天下的書燒清光。現代人說,書之天敵,女人也!是耶?非耶?
20年前,小思老師(盧瑋鑾教授)捐了兩萬多冊藏書和研究資料給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圖書館特別為此成立了香港文學特藏。20年來,各界捐贈的圖書數量倍增,中大的香港文學特藏也就成為香港文學研究的寶庫。
多年來,著名演員謝君豪投身演藝界,除了演出舞台劇,早年也為電影配音,此外,在香港和內地,亦演過電影、電視劇……然而,他承認,「在舞台上演出,發揮的空間較大,亦可帶來更大的滿足感。」
本港著名作家、資深傳媒人、《亞洲週刊》副總編輯江迅13日(周三)離世,享年74歲。
陳煒舜教授在論他們作品和演譯風格時,有嚴肅和學術的闡釋,亦有趣聞軼事的旁述,予讀者雙重享受。旁徵博引之餘,亦有生花妙筆之效。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出版的5本書籍,成功入選2021年美國大學出版社協會書籍設計展,是首次有香港出版機構同時以多本書籍獲此榮譽。其中有4本屬於「香港文學英譯系列」。
網上有很多有關「三狼案」的資料,但流傳下來的書刊非常少,名記者陳非撰述的《三狼案》,是其中少有的經典實錄小說。
「我們的文學,我們的歷史,我們的過去,是可以分享的。」陳國球教授強調,編纂《香港文學大系》,目的就是重新建立香港文學的歷史。
三毫子小說是香港五十年代末由《新報》老闆羅斌所創,每本小說賣三毫子(三角),故稱三毫子小說,1961年加價至四毫,仍叫三毫子小說。
劉以鬯藏品展現設於中文大學圖書館一樓香港文學特藏,免費開放予公眾人士參觀。
1960年代的香港,成就了劉以鬯成為現代主義作家,但同一時間,他的流行文學面對大眾,直迫現實,呈現了香港生活扭曲的面相,值得我們細細地閱讀。
作為讀者,我感興趣的問題是:還會有下一個金庸嗎?有人認為他也許只是剛好出現在一個武俠小說的高峰期,時勢將他打造成英雄。
饒公替學校題字,其隸書體親書「風采中學」四個大字,如今此墨寶高掛校長室內,是風采中學師生的共寶。
劉以鬯成長於上世紀30、40年代的上海,受到穆時英、施蟄存等新感覺派的影響,其作品思想開放、風格前衞,充滿現代主義色彩。
今年書展的文化活動顧問團選定愛情文學作為今屆書展的年度主題,並以「從香港閱讀世界 問世間情是何物」作點題,期望讓廣大書迷從芸芸優秀的愛情文學作品中,對世間真情有更深入的體會。
香港知名作家劉以鬯,於2018年6月8日下午2點25分在香港東華東院逝世,享年99歲。妻子羅佩雲女士在香港發布訃告,公布了這一消息。
我覺得自己非常幸運能受教於霍韜晦教授,更有機會訪問這位學者,讓更多人認識他,大師已逝,但他的精神長存,我們都會很懷念他。
敬愛的劉先生,您在香港文壇留下的足跡永存,您的作品依然影響着一代又一代有志於文學創作的後來人,繼續前行,不止不息。
劉以鬯百歲高齡仙逝。以後,再看不見劉以鬯的身影,我們只能從他的著作尋找他的文學內心世界,只能用記憶去留住他的流風餘韻。
走過文壇幾近一世紀,劉以鬯先生為我們帶來「與眾不同」的文學作品,他以小說書寫生命,把自己的時代、自己的記憶、自己的詩意……全留在作品裏。
文學沒有工具價值 卻有實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