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 Apr 02 2025 05:24:46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Tag: 創新科技

共塑教育 駕馭幻變 學與教博覽2023開幕
作者:編輯精選2023-11-16
學與教博覽 2023已成為一個全球教育交流平台,今年的博覽將匯聚超過400位來自本地和國際的教育專家、政府代表和學者,共同探討以「共塑教育 駕馭幻變」為焦點的教育議題。
中國與外資企業的共生關係:從過去到現在
作者:謝祖墀2023-11-16
儘管歷年來都有跨國公司因為不同的原因離開中國,但大部分的跨國公司亦會依然繼續在中國經營和進行投資,同時亦有新的公司進來,或者發展新的企業與企業之間的關係。
談小學的科學科和人文科
作者:蔡世鴻2023-11-15
過往小學的創科教育時數太少,所以我們今次建議初小兩節科學,高年級3節,為的是讓學生學多些、動手做和多探究,所以大家不要怕改變,最重要是為什麼要改變。
創新科技之外更需普及科學 應為教育局長期工作重點
作者:關品方2023-11-03
在強調以創新科技引領香港特區經濟重拾升軌的同時,筆者認為,關鍵在教育局方面需要積極配合,在中小學界長期進行科學普及的工作。
陳茂波:第三季GDP增長速度預期緩慢
作者:編輯精選2023-10-30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10月29日在網誌撰文指,政府即將公布第三季本地生產總值的預先估計數字,雖續呈增長,唯速度較預期緩慢。但政府不會停步,提出以產業導向為驅動力,加速本港多個範疇的發展並發掘新的增長點。
中美開展科技戰線 陳文鴻:競爭帶來發展 邱達根:中國有望自強自足 譚新強:難言政策傾斜是否好事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10-27
灼見名家傳媒10月27日(周五)舉行周年論壇暨九周年慶典,首個專題討論環節聚焦「國際形勢新變局」,探討在中美兩國角力之下,中國創新科技的出路和未來發展。
灼見名家九周年論壇今舉行 李家超:秉持絲路精神是香港應對良方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10-27
灼見名家傳媒10月27日(周五)舉行周年論壇暨九周年慶典,行政長官李家超透過錄影為論壇發言,表示香港要善用一國兩制,秉持和平合作、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就是面對地緣政治挑戰的應對良方。
凌嘉勤教授:河套區如何結合新田科技城 對接國家創科戰略? ──灼見名家九周年論壇宣傳片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10-24
香港理工大學賽馬會社會創新設計院總監、規劃署前署長凌嘉勤將親臨灼見名家九周年論壇,分享香港河套區如何結合新田科技城對接國家創科戰略,港府怎樣為北部都會區鋪墊發展之路。
中國絲路為人類 美國亂局謀私利
作者:陳鳳翔2023-10-19
擺在眼前,中國領導和美國政客的差異,前者為世界人民謀福祉,後者唯恐天下不亂謀私利。
邱達根:如何推動香港科技領域發展? 新加坡哪些發展工業經驗值得學習?──灼見名家九周年論壇宣傳片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10-19
科技創新界立法會議員邱達根先生將親臨灼見名家九周年論壇,討論國際形勢新變局。他在接受本社專訪時表示,人工智能、生命科技、數字經濟、金融科技是香港發展方向,政府需要給予多方位支援,如人才、土地等。
杭州亞運會的創科創新
作者:何劍輝2023-10-18
如果大家有留意時事及生活細節,不難發現人工智能及其他高科技產品正在以史上最快的速度跟人類共同生活,在政府、企業及各種團體的推動下,創科發展肯定是未來的社會發展趨勢,難以逆轉。
10名生命科學、醫學大學生 獲頒香港生命科學獎學金
作者:編輯精選2023-10-17
香港生命科技青年會10月14日舉行「香港生命科學獎學金計劃」頒獎典禮,向10名優秀的生命科學和生物醫學本科生頒發獎學金,以示嘉許。每位得獎者除了獲頒港幣5萬元獎學金,亦可參與為期12個月的師友計劃。
仿效星洲 全方位支援科研成果轉化
作者:黃錦輝2023-10-03
香港各大學科研表現卓越,但成果轉化效益不高。歸根究柢,學界與業界側重點不同,大學重視排名、學者潛心的是研究,業界追求的是效益和利潤,目標不一搭檔不易。
創科工業局長孫東 微軟港澳總經理陳珊珊 齊撐母校中大創業日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09-24
中大創業日一連兩日舉行,44隊創業團隊展示初創成果。微軟港澳區總經理、校友陳珊珊回校撐場,主講微軟和OpenAI合作下,旗下產品如何應用人工智能,令企業用戶得益。
改變生命的初中職場實習
作者:李立中2023-09-21
一般中學生職場實習以觀察及體驗為主,一般只能負責接待、行政支援、文書處理等支援性角色,這次實習學生有機會參與創作項目,甚至可以負責小項目,參與智慧型的生產項目,滿足感很大。
滕錦光教授續任理大校長 明年生效至2029年
作者:編輯精選2023-09-20
香港理工大學校校長滕錦光教授獲續任5年,新任期由2024 年7月1日至2029年6月30日。校董會主席林大輝博士讚揚其帶領大學成為創新型的世界一流大學。
「一帶一路」高峰論壇明舉行 聚焦東盟中東市場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09-12
特首李家超說,在共建一帶一路倡議10周年之際,他鼓勵傳媒對這次高峰論壇多加報道,令更多香港市民可以認識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意義和為香港以至全球帶來的機遇。
團結香港基金獻策 倡內地與香港高級文憑資歷互認
作者:編輯精選2023-09-05
團結香港基金9月4日發表政策倡議報告,推出多項建議,將香港打造成國際教育樞紐,包括推動內地與香港更多資歷互認,提高非本地生收生上限等。
陳茂波:提升股市流動性 展現香港新優勢
作者:編輯精選2023-09-04
坊間一再有聲音要求調低股票交易印花稅。然而,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網誌指出,客觀數據一再顯示,調低股票交易印花稅並不足以結構性、長期地刺激股市交投。
再談小學的科學科
作者:蔡世鴻2023-09-04
科學的範圍博大精深,哪些知識要學,哪些要動手做,哪些地方可參觀,都要從長計議,期望教育局能盡快為小學科學科定出指引,然後學校再發展自己的校本課程和內容。
專訪創科工業局局長孫東:充分用好國家政策,盡快落實相關規劃
作者:編輯精選2023-08-31
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教授認為,下一步,香港以及深港科技創新合作開發區,能夠充分利用好國家給予的利好政策,儘快落實區內的各種規劃,力爭將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打造成具中國特色的國際科技創新新區。
推展創科發展
作者:何劍輝2023-08-31
各國都好像在科創上你追我趕,不願落後於人,似乎大家都以行動去認同「落後就要挨打」的見解。大國博弈,競爭的不再只是經濟、軍事及科技,更重要的是科研及人才。
外行人總結香港教育的偏差與改進──香港教育大學校長張仁良教授臨別專訪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08-30
張仁良教授做了10年校長,上任時做了一個問卷調查,問所有中小學的校長,覺得新老師的哪些品格是最重要的。校長們答覆,前四個最重要是正面的人生觀、正面的工作態度、溝通能力、語言能力,第五個才是學術能力。
國際青少年創科奧林匹克大賽2023完滿結束 推動本港創科教育發展
作者:編輯精選2023-08-29
本年度比賽項目豐富,包括機械人、遊戲編程、無人機、擴增實景、人工智能、物聯網及數碼藝術項目,是本港唯一一個同時舉辦7個比賽類別,共12個項目的大型創科比賽。
科技創新和文化藝術有什麼關係呢?
作者:李大齊2023-08-29
第三代互聯網,之於藝術文化產業有什麼作用呢?區塊鏈相關技術對收藏家又有什麼好處呢?筆者覺得這些改變還是正面的,大家都需要認識。
「香港科大──雄彬一號」衛星順利升空 科大遙感衛星星座計劃正式開展
作者:編輯精選2023-08-28
香港科技大學於8月26日舉行衛星發射慶祝典禮,宣布「香港科大──雄彬一號」成功發射升空,並順利進入預定軌道運行。科大與長光衛星將共同建設多模態遙感衛星星座,以及打造一個全面的環境監測與災害預報系統。
中美日60多年變化的過程
作者:張建雄2023-08-24
60多年過去了,美國在全球地位,下降36%,中國上升4倍,日本打回原形。這段歷史極值得研究,勤奮工人,市場縱深,產業結構,科技創新都是原因,沒有後悔藥!
醫療教育範疇 應廣泛運用人工智能
作者:黃錦輝2023-08-22
香港醫療和教育在運用人工智能上比較保守,特區政府可以考慮大幅運用人工智能系統,應對醫護人手不足,以及師生比例過高的現實問題。
人工智能推動教育創新
作者:楊立明2023-08-21
人工智能工具為全球教育開拓出一片新天地,但教育持份者必須支援學界全面推動人工智能教育。
陳茂波:搞活搞旺夜市 保持復甦動力
作者:編輯精選2023-08-14
短期內我們還要與業界合力把香港的夜市搞活搞旺,更好鞏固復甦中的各個經濟環節,保持復甦動力。中長遠而言,我們要繼續為香港發展增添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