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時香港是亞洲社會企業及社會創新發展的領先地區,其影響力亦開始擴散至其他界别。政府及公共部門開始採納「社會投資回報率」的概念,去比較不同扶貧政策間的相對成本效益。
發明是從無變有,創新是將現有的事物從新組合,以提高其價值。所以「創意」絕不是全新的概念,而是透過從新結合一些舊有元素,以不斷滿足人類持續的慾望與需要。
我們正處於復甦與動盪並存的後疫情時代,當下正是重塑社會的最佳時機。第15屆社企民間高峰會(SES 2022)周四(11月24日)假灣仔會展正式展開,共同探討如何從不同方向重建疫後社會。
商界在社會和教育創新中的參與日漸增加,鄺小姐和羅先生均認為,現時商界已做好準備,和學校同行,共同推展教育創新。
成功的社會創業家需要跨界別的領導力,讓社企能同時兼顧商業和社會等各方面的角色:既能做生意,又能扶助弱勢,亦可就企業和社會發展,向政府提出業界的意見和訴求。
將社會責任納入規劃中,企業就可以在履行社會責任的同時,實現自身的可持續發展,對企業及社會來説是一個雙贏局面。
創新教育必須是一種超越教室和機構的合作,帶領學生走入社區,我們才能應對我們目前面臨的全球挑戰和機遇。
創新與否是由所產生的效果去辨別,所以當事情變得更新穎,但效果更差,這便是創新失敗。
時至今天,我們要重新思考退休這個現象。隨着一般人壽命的延長、健康的改善、科技的日新月異,大部分達到所謂退休年齡的人都仍然身壯力健,只要改變一下腦筋,便可以海闊天空,進入一個更優秀的人生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