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明研究所總監許楨博士認為,歐洲阻截中國商品進入市場不符人民利益,而金融業為中國短板,應向法、德開放合作。一起聽聽他的分析。

事實上,俄羅斯無法洗脫侵略者的形象,但北約要令這場戰爭成為北約代理戰也昭然若揭。澤連斯基充當美國的馬前卒,亦已變得灰頭土臉。

2024年5月23日,外交部長王毅在北京會見巴西總統首席顧問阿莫林。雙方就如何解決烏克蘭危機進行了深入討論,達成了六點共識。

中國好心,凡事以仁、義、和……出發,苦口婆心。無奈世人/國家各有所需,先利而後義,很難說服他們倒過來。

俄朝兩國現在都有求於中國,東北亞的國際局勢,正朝着有利於中國的方向演變,中國面臨難得的戰略機遇期,時不我待,得把握住這個機會,理直氣壯地提出要求,一舉解決圖們江的出海口問題。

O’Hanlon表示,對拜登而言,維持長期戰略競爭關係已成為中美博弈的出路,即對中國某些方面採取強硬態度,但整體維持務實良好、商業式的互動,如果美國過於頻繁地使用制裁措施將會產生反作用。

歸根到底,中俄是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利益訴求,俄羅斯的利益並不等同於中國的利益,作為夥伴關係中目前佔據主動的一方,中國有了更大的選擇權,應該以自己的利益為先。

香港珠海學院一帶一路研究所所長陳文鴻教授認為,美國制裁俄羅斯,反而促進了中俄兩國全方位合作,正超越歐美國家的經濟增長率。一起聽聽他的分析。

制裁一招對俄失敗了,日後對中國能湊效嗎?存疑!制裁令俄羅斯成為歐洲第一大國!這也是教訓!

歐洲大國受困俄烏戰爭,或更倚仗對華貿易?鷹派馮德萊恩將卸任主席職務,歐盟對華政策能否更加務實?一起聽聽智明研究所總監許楨的分析。

近些年,美國拜登政府對俄羅斯發起毀滅性制裁,俄羅斯只能被迫走向了中國。和中國的種種合作,也只是退而求其次的利益選擇。

一般人的自然心態,都是喜歡鋤強扶弱的,尤其如果事情發生在遙遠地方,根本沒有深入了解,本能地就會支持「手無寸鐵」的學生,反對手執槍桿的政府和警察。無知的美國人會犯這個錯,我們亦一樣會。

清華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閻學通教授表示,目前逆全球化風潮或將延續10至20年,國際秩序大致呈去中心化狀態,西方社會將被自由主義和民粹主義之爭所困。

兩年之間的多次戰役,例如馬里烏波爾及巴爾莫特之落陷,烏克蘭反攻之失敗,以至俄羅斯兵變等事件一一與各天星之會合相沖吻合。

政治博弈往往超越市場實際,「不可能」的都會變得「有可能」。審時度勢,香港對聯匯制度的去留,應未雨綢繆,及早做好準備了。

今年勝利日閱兵,莫斯科紅場下起雪來,又正值俄烏戰事正酣之際,不禁令人想起1941年11月7日莫斯科紅場的閱兵。當時也是下着雪。歷史往往何其相似,但又不會簡單重覆。

在當前動盪不安的國際大環境下,習近平主席此次出訪歐洲為日後中歐深化戰略合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中國而言,當然不希望歐洲與美國一道遏制中國的崛起,為中國企業在歐洲的營運和發展施加不公平和不合理的限制。

法新社報道認為,習近平對法國進行為期兩天的國事訪問,中法歐三方基本上是「各說各話」,《環球時報》的社評就強調中國輸出機會而非風險,尋求合作而非對抗。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當地時間周日(5日)抵達法國首都巴黎,路透社報道,即將與習近平會談的法國總統馬克龍,將要求中國減少貿易失衡,並在烏克蘭戰爭問題上發揮他對俄羅斯的影響力。

俄羅斯與北約會否直接開戰?香港珠海學院一帶一路研究所所長陳文鴻教授認為,美國和北約欲把烏戰拖下去,互相消耗,一來找出更佳辦法打敗俄羅斯,或讓歐盟與俄雙敗。

廠商會會長盧金榮博士指出,俄烏戰爭已持續兩年多,以巴衝突引起的「外溢」效應,令紅海局勢進一步升溫,影響本港的航運業,特別是供應鏈、金融市場和國際貿易。

在美國新一輪援助通過,西方國家達成共識,決定不遺餘力支援烏克蘭的情況下,他們毋疑希望斬斷俄羅斯從中國獲取的物質支援,來盡早結束俄烏戰爭。

烏克蘭和美西方互相由疲倦到厭倦,戰事也就停止了,和平不是最好的嗎?何苦來哉!

2024年,美國經濟陷於與1968年的同樣困難,石油美元步黃金美元的後路而正崩潰,美元和美國霸權更依賴軍事與政治來維持,但捉襟見肘,東牆補西牆,困難尤甚,而2024年觸發點是反以色列在加沙的暴行。

2024年4月8日,北京真熱鬧,美國耶倫老太太又來了,而拉夫羅夫來華是取平衡。老太太來得,俄也來得,順便支持南海、台灣局勢。

美國急欲開闢的中東戰場估計還未有定案,因為大選臨近,先要看兩大對抗集團(在前台以特朗普和拜登為代表)誰能主宰今後4年(2025年至2029年)最高層級的利益分配權。

毋庸諱言,普京的價值觀體系,正是這一俄羅斯傳統的反映──其辦公桌上擺有彼得大帝的人像,可知他的政治雄心;對烏克蘭志在必得,也反映其泛斯拉夫主義核心理念。

資深傳媒人趙靈敏認為,俄羅斯已經陷入了俄烏戰爭的泥潭,進退兩難。結束時間遙遙無期的這場戰爭,不停消耗着俄羅斯的國力,讓她在國際上四面楚歌。而從俄羅斯歷史來看,對外戰爭的失敗,每每導致國內會發生重大變化

俄羅斯音樂廳遭恐襲致百多人喪生,究竟真相是什麼?資深傳媒人張翠容質疑,作為特務頭子出身的普京,事前竟然全不知情?跟哈馬斯突襲中以色列的角色也有關係?

香港珠海學院一帶一路研究所所長陳文鴻教授認為,烏克蘭已呈潰敗之勢,被迫上談判桌,有機會被要求政治中立,唯這個結果對烏克蘭有好處。一起聽聽他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