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如人們常說「所有政治都是在地的」,疫情也是一樣,受「在地」時空因素影響。各國民情政情有異,一些舉措因風土不同難以移植;危機如病毒般也會異變,所以危機治理不能墨守成規。
隨着2023年兔年的到來,大中華四地的經濟、人文交流、對外貿易和產業回暖有望快速復甦。如果是這樣,2023年將在社會上更加令人興奮,經濟上更加活躍,國際互動更加活躍。
展望2023年,中國的經濟前景會是怎麼樣的呢?如果我們排除極端情況來看的話,我認為有兩種可能發生的情況。
經過3年的疫情打擊,加上全球政經環境大變,疫情過後,更大的震盪也許才剛開始。而全球產業鏈重組、美歐全力「去中國化」,都動搖了我們過去對政經世局的認知。在這個大時代,政府的領導能力特別重要。
現時中國形勢雖然略為佔優,仍要如履薄冰。從這個角度看,不論是抗疫防疫的長期措施或供銷系統的調整安排,筆者認為,都是為了應付灰犀牛或黑天鵝隨時有可能出現的局面。
期盼往後能讓一班在疫情下付出努力的前線人員看到支援政策的由零到有,幫幫前線的教育工作者將煩惱及困局「動態清零」。
大陸地產商十分進取的賣樓花策略是否亦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產物?如是,強行切斷它們的資金供應鏈又是否治標不治本?
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周日(16日)早上10時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代表十九屆中央委員會向大會作報告。
二十大新聞發言人、中宣部副部長孫業禮周六(15日)下午在記者會上表示,二十大周六舉行預備會議,確定大會議程,通過主席團名單,並通過設立秘書處,由政治局常委王滬寧擔任大會秘書長。
在政府的抗疫政策下,香港四大經濟支柱全線淪陷,明眼人都看得出,我們正一步步走向衰落;再不改變對策,只有死路一條。
筆者建議政府除了要把入境檢疫持續放寬至「0+0」之外,也要與內地政府爭取盡快達至兩地完全通關,以解決香港創科界及其他界別的燃眉之急。
香港正被write off,已經給人家「踩到上心口」,對手們「先勝而後求戰」,香港則「未戰先敗」。事到如今,11月的國際七人欖球賽和金融峰會的成敗,或許已不再重要。
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重申,行政長官領導的問責團隊整體抗疫政策目標一致,會繼續根據疫情發展調整個別措施,以達致精準抗疫。而與內地及國際通關如同兼有家庭及事業,並非零和遊戲。
港府提出的逆向隔離安排是實行一國兩制具有一定程度創新性突破的示範,而挑戰在於廣東、深圳和香港方面如何在許多技術細節上達成共識,這些細節在全球和地區內可能有望進入疫情的最後階段時必須解決。
精準防疫主要是紓減,不是解決。解決還靠動態清零,防疫的手段日常化,讓市民與之並存,爭取動態清零或病毒馴化。我曾建議的深港通關,防疫與經濟民生一體化是大的變革,卻可使香港借深圳有更大的經濟民生迴旋空間。
政府早前宣布縮短強制隔離時間。時事評論員霍詠強認為,香港作為外向型城市,本來首選自然要與內地通關,但是既然做不到動態清零,就只能對外開放,所以縮短檢疫是必然選擇。一起聽聽他的分析。
香港一直引以自豪的公營服務效率,早已丟失得一乾二淨,關鍵原因就是「無心」,缺少了自覺性。於是所有程序都考慮妥當,但就在執行實施上欠缺那一點點的「代入感」,結果實際效果大打折扣。
疫情之前,本地以及內地的生育率已在不斷下降。在動態清零仍是至高無上的目標的情況下,作者相信本地以及內地的生育率只會繼續下跌。
從保障老百姓生命與健康的大前提出發,亦要顧及防止周邊的擴散。抓住這兩大重點,布抗疫的大局,施行種種應變政策,中國的「動態清零」,是值得世界各國嘉許的。
嚴謹的封控措施是否合乎成本效益?大家對清零政策對經濟的打擊相信都心裏有數,我在這裏就不提了。清零措施的效益呢?這要視乎它能救多少人命。
近月中國新冠確診個案再度上升,引發疫情對中國經濟有何影響的關注。到底動態清零是否可行?香港科技大學經濟學系榮休教授雷鼎鳴認為,西方經濟制裁不絕,中國要在逆全球化時代、疫情雙重打擊下,需要努力自保。
國際大都市與防疫成功有沒有必然關係呢?答案是未必。上海人口共2500萬,國際人士只有0.8%,但和其他國際大城市相較,累計死亡人口僅503人。
西方採取與病毒共存的「躺平」策略,風險不小。重病與病死者在醫療開始針對之下規模減少,但死者亦眾,後遺症缺乏應對和報道,形勢未如表面的樂觀。中國堅持動態清零,是人命為重。
中共二十大將於2022年下半年在北京召開,這是中國的大事,由於「菌」字部首艹即二十,香港疫情的完結日期,可能與二十大的開幕和閉幕日期同步,20也暗示兩地清零。
梁卓偉認為,香港未來抗疫前路將會面臨兩個選擇:「動態清零」或「走向風土病」,從醫學角度看,兩個選項最終都會「殊途同歸」。
解決疫情,香港才可全面開始復原,並尋求發展。解決基層住房問題,可以根本解決社會最大的矛盾和分歧,有利社會和諧,消除政治危機。
4月4日上海宣布2500萬市民全民再核酸檢測一次,一日之內從16省及解放軍,調來10萬醫療大隊,要「不漏一戶,不落一人」、「應檢盡檢,應收盡收,應查盡查,應治盡治」。
現屆政府已成留守者,以往績看,很難對之有期望。新一屆政府是香港希望所寄,防疫治疫政策怎樣抑止疫情,怎樣與經濟、社會、民生平衡,將是考驗。
中國現時這種抗疫的取態,並非在世上其他地方廣為接受。這會導致中國的一套無法與世界其他地方接軌。硬要堅持這一套做法,就會變成自我孤立。
香港是國家的特別行政區,必須跟隨全國抗疫政策,積極配合;但同時我們應摸索出一條適合香港自己的抗疫政策和應對方法,釐清我們的抗疫目標,探索到底可以怎樣做。擺脫清零、共存之爭,盡快令香港走出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