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毅明言,中方支持巴勒斯坦成為聯合國正式會員國,呼籲個別安理會成員不要再為此設置障礙。中方倡議召開更大規模、更具權威、更有實效的國際和會,制定落實「兩國方案」的時間表和路線圖。

希拉里,當了8年美國第一夫人後,又當了8年美國國務卿,是美國資深的外交專家。今時今刻臨門換總統候選人,無疑是動作大了點,但空降換來的是重量級人馬,民主黨人恐怕連舉腳贊成還來不及呢!

「你如果不來到餐桌上來,就會出現在菜單上來。」布林肯的比喻就是刀俎和魚肉的關係。台灣已成為美國的提款機,怎能不為台灣2300萬同胞扼腕浩嘆?

對中國的政策也會是特朗普的難題,貿易戰及科技戰等對中國的制裁始自特朗普年代,拜登不但沒有取消,還大幅擴大。現時美國對華政策仍處於一種兩敗俱傷的境界,特朗普會如何處理?

其實,類似的文章在網上常有看到,甚少能引起政府官員這麼強烈的回應。這可能因羅奇一向都是看好中國的「大好友」,算是與特區政府關係良好,並在金融界有一定地位的外籍人士。

拜登現在面對的更大挑戰,是特朗普,不是中國;拜登政府要贏得大選,必須要穩定美國國內、國外市場的預期,減少外交麻煩。

有此態勢出現後,解救之道是治亂世用重典,亦即大力增加犯罪者犯罪的機會成本,把刑罰加重,並用更多資源調查及檢控黑暴分子,使他們知道,若有犯罪,其被罰的概率會大幅提高,罰則也會更重。

香港城市大學昨日公布了2023年LIVAC京港台新聞人物榜,綜合新聞人物榜共有12人,均為政治人物,與往年中美兩國領導人高踞榜首不同的是,賴清德力壓拜登、馬英九成為該榜單第二名。

如果我們曾經目睹,全球經濟的整合催化了後冷戰全球各國政治、經濟與社會的積極變化,我們就沒有理由質疑後冷戰全球化的意義。相反,我們必須了解和避免以往的陷阱,思考後新冠全球化的新方向。

最近美國內部出現很多噪音雜音,在台灣問題上表現極不一致。今年是美國大選年,兩黨競爭激烈,有可能把台灣問題突出為政黨重要爭議之一。是和是戰,客觀上將被逼表態,二者擇一。

中國外長王毅強調,台灣問題是中國內政,台灣地區選舉改變不了台灣是中國一部分的基本事實。 台海和平穩定的最大風險是台獨,中美關係的最大挑戰也是台獨。

在現今中美關係下,美國國策是要確保繼續稱霸全球的大政治。對美國的利益來說,香港只是小菜一碟;這正如中國著名科幻小說《三體》裏的一句名句:「我消滅你,與你無關」。

最近幾年我愈來愈覺得,兩岸衝突的可能性不斷升高,像火山即將爆發,於是經常提出警告,像烏鴉一般。叫聲或許不甚悅耳,卻是我做為一個政治(地震)觀察家的責任。

中美立場不變,目前只是達到一個「暫時均衡」。在2024年美國及台灣大選前,相信台海不會出現重大事故。按當前的發展來看,南海將成為各方爭持的焦點。

我覺得在對華問題上,美國的主流民意早已經達成共識,誰做總統影響不大。在某程度上,拜登外交經驗豐富,縱橫捭闔,對中國製造的麻煩更多。

該份美國國會報告書是為美國對中國當前的經濟潛力和前景作評估,但其所指陳的問題,對改進中國教育制度又有可以供參考之處嗎?

加徵關稅、對華晶片封鎖……中美貿易戰戰況不可謂不慘烈。華盛頓到底想從北京得到什麼?薩克斯教授對中方有什麼建議?中美關係接下來會走向何處?一起聽聽薩克斯教授的分析。

本以為西安之行不會再有驚喜,但過去沒注意到的西安城牆,細節竟充滿了中國人建築與軍事戰略的智慧。城牆上的箭樓很有意思,居高臨下,控制大局。近年西方世界道德地位已崩潰,等於箭樓已塌下,再控制不住形勢了。

美國軍事金融帝國霸權的終結是早晚的事情,何必匆匆?筆者認為,這應是大國博弈的正確思維。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不可逆轉,快也快不來,慢也慢不到那裏去。

關於基辛格與中國,史家津津樂道的都是他「詐病」飛往北京密會中共領導人,為中美關係破冰打開第一扇門。環顧現今西方國家,還有哪一位政治人物能夠稱得上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基辛格會不會是最後一個?

科學無國界,但科學家有國家,有國家就有政治和政治博弈。所以,應對下一次疫症大流行,不僅要靠各國科學家的合作,更需要世界各國政治家,特別是大國領袖拿出政治智慧,超越政治對立,攜手合作。

美國對中國宣傳戰或心理戰的對象,倒不一定是中國,有時反而是美國人民。觀其手法,似乎主要有兩招。

若以個人計,香港人的平均投資能力比很多歐美國家都不遑多讓。可是,香港只有750萬人口,整體力量實在有限,無力單靠自身的力量去打造一個國際金融中心。在這種情況下,必須爭取到歐美資金重返香港。

對於抹黑造謠,政府公開反駁,堅決反對,固然重要,但對方攻擊不斷,恐怕在邊際效應下,作用只會愈來愈小。要如何為香港重拾形象?然而,由當事人向外宣傳,總予人賣花讚花香的感覺。

2023年還有幾星期就完結了!美國能力挽狂瀾嗎?中國厚積薄發,東盟、中東、南非都布進展,停頓十年的中日韓峰會重啟,只餘下一個台灣問題,2024年一月也是分曉,大勢所趨,就看第七攻如何了!

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11月29日在美國康涅狄格州的寓所逝世,享嵩壽100歲。美國基辛格協會發表聲明,稱基辛格的家人將為他舉行私人葬禮,隨後將在紐約舉行追悼會。

現今,中國不斷面臨被卡脖子的風險,故發展對於中國至關重要。但是,中國還能不能繼續高速發展?中國已經利用「後來者優勢」40多年,這個優勢還有多久?一起聽聽國際知名經濟學家林毅夫教授的分析。

中美競爭的激烈程度其實超越我們一般人所理解和想像。大國博弈涉及大格局和大視野,是制度競爭,也是道德高地和法律邊界的競爭,是相信人類命運共同體還是迷信某種族優越的天命認定論。

「韜光養晦」並不代表示弱,它反而是中國歷代最擅長的一種「戰爭形式」,強調以勢態壓倒對手不戰而勝,這在2500年前面世的《孫子兵法》中已言之甚詳。

這邊廂,習主席和拜登漫步花園,那邊廂美國本土繼續有一些新的經濟打壓中國手段,例如美國聯邦退休儲蓄投資委員會退出香港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