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 Apr 13 2025 19:27:10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Tag: 香港

BBC:「旅遊氣泡」商機與挑戰並存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0-10-19
香港與新加坡上周達成「旅遊氣泡」協議,有望在近期免除往來旅客強制檢疫隔離,英國廣播公司(BBC)為此發表文章,指出「旅遊氣泡」既能幫助經濟復蘇,但也可能帶來風險。
告別西班牙 馬賽令人眼前一亮
作者:王耀宗2020-09-12
由巴塞隆拿乘坐巴士越過邊境前往法國馬賽,結束了西班牙之旅。坐在巴士上,心情茫然,不知道此生還有沒有機會再往西班牙了。
融入國家創科大局 反制美國無理打壓
作者:黃錦輝2020-08-21
繼「十三五」規劃設立「港澳專章」之後,相信「十四五」規劃也會作出戰略部署和安排,因此,香港可藉此機會,「為國家所需,發揮自己所長」,踴躍為國家「十四五」規劃建言獻策,積極參與未來五年國家的建設大局。
討論移民的意義
作者:梁天卓2020-07-12
移民很多時並不「風流快活」,甚至乎如果八九六四移民潮的歷史重演,不少賣樓移民的人可能因而掘少幾桶金。
應救海洋公園嗎?
作者:黎漢偉2020-05-27
面積92公頃的海洋公園,如果用來起4個太古城(面積21.5公頃),是解決海洋公園問題的最佳選擇。
庚子年春日記
作者:廖書蘭2020-02-14
我選擇留下,我要與這塊土地一起呼吸,一起經歷劫難,並真實的寫下它!
香港社會衰退腐化,深層次問題源於不思進取
作者:彥山2020-01-09
香港,表面上自由資本主義成熟過頭,壟斷資本卻已經將整個社會窒息。當然,它的軀殼仍然健康、美麗,但是,它的靈魂雖散發着老牌香水令人喘不過氣的氣味,卻掩蓋不住衰退社會腐化的氣息。
《人權法案》通過 贏咗都唔敢慶祝
作者:湯文亮2019-11-25
不少評論員話這是一個中美香港三方面的「攬炒」法案,我絕對同意,而且最傷的將會是香港。
風雨中的錨
作者:吳志軒2019-08-07
在佛法中,我們的錨就是佛法僧三寳的慈悲與智慧。有了這些錨,我們方能身心相安,不畏風雨。
回歸平靜 Return to Calm
作者:楊必興 P H Yang2019-06-23
日落山水靜 (唐 王勃)
我們的東方之珠
作者:廖書蘭2019-06-21
香港一直是守法守秩序、自由多元的國際城市,怎麽成為一個「示威之城」?
重遊故地——憶與香港淵源
作者:鄒至莊2019-06-13
與一般中國大陸的城市對比,除了上海以外,香港的生活環境都比較舒服。我想在香港居住的居民,在香港住慣了,不會願意往美國或其它國家居住。筆者在美國住慣了,十分喜歡回到香港訪問,但是不會願意回到香港居住。
中美「新冷戰」:香港的挑戰及機遇
作者:宋恩榮2019-06-04
面對貿易戰,中國的損失遠多於美國;不過中國承受痛楚的能力也遠高於美國,況且特朗普要面對選舉,中國則擅長持久戰;一旦貿易戰擴持日久,對特朗普的選舉將有不利影響。
「香港工作假期」計劃:潛在的人才來源
作者:編輯精選2019-05-20
海外青年隻身來港工作及/或修讀,無疑是對這城市感興趣,若當局能制訂適切的支援措施和便利的出入境政策,或能吸引他們留港發展。
港青對北上大灣區發展轉趨積極
作者:宋恩榮2019-05-17
北上發展是個人意願,由社會經濟因素決定,不得不經過事業前景、工資水平、生活環境等實際考慮才會付諸實行,但是在大灣區自由流動這種生活模式,對願意開拓其他機會的市民而言無疑是多一個向外闖的選擇。
內地新書探討香港2047前景及大灣區路向抉擇
作者:尹瑞麟2019-05-13
張思平認為,在經濟內地化的同時,香港也逐步向內地的體制和政策靠攏,甚至在政治領域,可能以消除「港獨」為理由,對基本法確定的中央和香港的特殊政治體制和政治安排做出一些重大調整。
五四運動,關香港事!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9-05-04
今日是五四運動100周年紀念日,回顧在「五四」和新文化運動影響下的香港往事,無疑是別具意義。
經濟學家有問題?
作者:胡孟青2019-03-21
經濟學家預測失效及滯後,例子隨手可拈。以去年開始的中美貿易戰為例,分析界大部分僅按以往中美貿易額計算潛在經濟影響,結果錯得很,事關完全沒有考慮到政治博弈因素。
當代中國出版事業展望
作者:周佳榮2019-02-26
時至今日,香港在印刷技術方面仍居世界先進位置,但要保持這種優勢,不能掉以輕心。
醫療效率與公平用錢也買不到
作者:朱雲漢2018-12-06
一個社會的預期壽命,反映社會進步綜合條件。從不同地區,比較其人均醫療支出和平均壽命,發現醫療資源分配不均,比想像中還致命。
度量中國40年變化的坐標
作者:鄭永年2018-11-15
中國共產黨其實不是西方理解意義上的政黨。從結構上說,黨權就是組織化的皇權。以前的皇帝是個人,是家庭,現在的黨是一個組織。
香港為什麼一定要填海
填海造陸的成本很高,不過相比其他選項,考慮到時間成本、成功可能性,填海也許是個好選擇。
香港第二大非華裔族群──南亞人
作者:編輯精選2018-10-24
根據2016年的人口普查,香港735萬人口中,有58.4萬屬非華裔,佔香港總人口8%。香港的南亞人達80,028,來自印度、巴基斯坦、尼泊爾、孟加拉和斯里蘭卡。
從萬家燈火到一盞孤燈
作者:廖書蘭2018-09-20
我的生活曾經非常的忙碌,忙着照顧孩子忙着服侍丈夫, 我的家就是我的全部世界。人生走到現在,原來就是自己一個人。
傅秉常日記是近代中國史料寶庫
作者:黃振威2018-09-20
論者一般甚少談到傅秉常與香港的種種關係,而這一部分卻是傅秉常研究的重要一環。本書嘗試根據各種原始資料,填補這一缺門。
明年台灣一定多事,香港也一定多事
作者:劉迺強2018-08-28
我看過不少有關台灣戰略重要性的文章,很遺憾,這些文章,絕大部分都是台灣的視角,有些屁股還坐在美國這一邊。
讓世界停留在一九八四
作者:編輯精選2018-08-12
從那些帶意識流的故事中,我們彷彿看到一個遊魂在香港一天的出行,那僧人可以是個平常人肉眼看不出的天使或靈魂,帶着《尤利西斯》或至少是《酒徒》式的浪蕩體驗。
一國兩制是平等關係,還是兩制以一國為主?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8-08-10
我們應該要清楚,世界都變很那麼快,怎麼可能說不變呢?如果留着50年不變的概念,會有誤解嗎?我相信會有很大的誤解,1997年至2047年完全不變,這不是一個事實。
談中央對港政策三個階段
作者:王永平2018-08-08
2047年時開始便是中央對港政策的第三個階段,至於屆時香港實行甚麼制度,港人的權利、自由是否與內地同胞看齊等,到今天仍然沒有一個權威說法。
胡國雄:永遠的10號球王
作者:編輯精選2018-08-08
胡國雄曾四奪「香港足球先生」,效力精工14年間,為球隊奪得超過40個獎項,並連續七年奪得頂級聯賽冠軍,這個紀錄至今仍未有球隊能夠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