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府需要有全盤計劃才可以優化香港教育制度,否則只會浪費公帑。

香港人需認識自己,認識香港的能量與條件,不能生活在幾十年之前。

現今青年沉迷手機,不滿蝸居,工作節拍急促,對前路茫茫,忐忑憂患。新一代如何提升競爭力?

霍啟剛:「我認為,創業與否、守業與否、做什麼最重要,首要的也是與人有關,尤其在香港。首先,認識自己;其次,認識自己的團隊;第三,認識社會運作;第四,認識朋友。」

有關香港的出路,筆者猶記得,上星期某份報章的頭版專題,將香港與鄰近地區比較,論斷香港在人才、文化產業、國際影響力等,均已被鄰近地區趕過,必須盡快尋求變革。然而,鍾普洋(Po) 對於「變」這回事的思考,更值得香港人好好思索。

民主政治的民主,當然有他們美麗的一面,如開放、自由等等,那是我們應該爭取的原因,那可以開放思想的空間。台灣有她的成就,也有她的問題,但機會總是存在的……

今天的勞動人口參與率是60%,但到2031年時,只會剩下51.9%。如果我們要維持60%的參與率,屆時必須鼓勵50萬長者繼續工作,但這是不是可行呢?鼓勵50萬65歲及以上的長者繼續工作,他們的體力應付到嗎?又願不願意繼續工作呢?

如今,香港的政策討論相當沒效率,民生和經濟的政策存在不少爭拗,為推行帶來諸多阻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