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增加差餉收入取代高地價政策,是有助穩定政府收入的公共財政手段。但引入累進差餉制度及為自住物業提供恆常寬減對香港的物業市場有什麼影響?社會需要認真討論。
2016年,香港政府為了冷卻樓市,增加了所有住宅買賣的印花稅,但根據買家個人情況不同,徵收印花稅的標準亦不同。
國際形勢嚴峻,新冠疫情第三波擴散,香港經濟嚴重下挫,很多企業已不能生存下去,商戶叫苦連天,商店結業潮漫延。《施政報告》即發表在即,工商舖位業主期望政府給予工商舖界更多紓困措施落實,以在疫情下共渡時艱。
在多項樓市稅項辣招下,舊樓收購意欲已大大受打擊,因發展商併購舊樓需預先支付合共三成樓價的款項,鎖死部分資金。
從我老友一個例子中,因為印花稅加辣而買賣雙方都有着數,損失反而是政府或者香港市民,他們應該盡快撤銷印花稅而非投資者。
預算案打破傳統「守財」形象,切實幫助市民。唯在派錢和一些行政細節上美中不足,若要評分,筆者給75分,不過不失。
有人問我現在可不可以買樓,我會話沒有競爭對手,不買待何時。
新增的購買力除了來自本土之外,亦有外來購買力,那些購買力在過去幾年被辣招鎖死,現在釋放出來,政府必需正視問題,解決房屋問題,除了增加供應之外,還是增加供應。
海之戀的發展商稱,買家中有65%是年約35歲的年輕人當中有不少都是成功靠父幹來圓上樓之夢。
近年樓價失控,其實並非坊間所言乃市場出現「炒賣」或「泡沫」之故,元凶其實是按揭辣招過猶不及之故。
在政府未找到有效的新藥方之前,我建議不妨把舊藥方反過來用,我估計效果會相當不錯。做法是從加辣變成逐步減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