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和推動者,他們日後大多數成為中國各種傳統學問的重整者,並且以現代科學的精神,建構起中國新時代的學術文化思想。
五四晉百,今年國家的外交內政,躋身列強,甚至是篤定已成為美、俄、中的三雄之一。但百年前後,人才在我國又要怎樣數算?是多還是少了呢?更重要的是,中國文化又要如何吐納,再創新篇章!
五四前的新文化運動是啟蒙運動,五四運動是救亡運動,至於五四後新文化運動的發展,則帶有文化救亡的意義了。
今日是五四運動100周年紀念日,回顧在「五四」和新文化運動影響下的香港往事,無疑是別具意義。
蔡元培先生從事《紅樓夢》疏證的十餘年間,正是「排滿」之聲四起,民族主義激情高漲之時,這種時代氛圍,對於曾投身反清革命的蔡氏顯然有深刻影響。
同學們,在繁忙的大學生活中,請多些與名師結伴,向名家學師,以名著為友朋,盡量閱讀跨越時空的傳記,作為自己在人生路上的座右銘。
有意憑弔對革命有貢獻的先人墓碑,或者有興趣了解香港名人與國民革命歷史關係的讀者,《香江有幸埋忠骨》(增訂版)不失為一本不可多得的指南。
浸會大學歷史系榮休教授周佳榮教授指出,浸大有一座學生宿舍命名「蔡元培堂」,表達了港人對蔡先生的尊敬之情,但這遠遠不夠,既然九七之後,香港有了「孫中山紀念館」,未來也可以爭取建立「蔡元培紀念館」。
無可置疑,中國今日在現代化事業上的巨大成就,講到底,與百年來大學所提供的新人才與新知識是分不開的,而蔡先生正是中國學術教育現代化的第一人。
近年香港高等教育界是非多,紛爭不絕。社會關心的人都不禁提出一個疑問:究竟大學教育出現什麼問題?
不要說「世上已無蔡元培」,即便蔡先生再世,也都可能回天乏力。
弘一法師在63歲臨圓寂之前,寫下令人感懷的「悲欣交集」四個字。這幾個字可以看出他對死亡離世的態度。
飾非文過,雖博反害,如果心術不正,則民主虛假,學識虛假。三十六計借屍還魂,科舉名利依舊,上下交征學位,左右並不重視教育!
五四算是成功的學生運動,但成功往往又會異化,反而使學生成為使人討厭之人。蔣夢麟所寫的《西潮》一書中,便記錄了學生運動衰敗或學生鬧事的現象。在一次衝突中,蔡元培真的生氣了,捲高了衣袖,喝罵學生為懦夫。
人們不會要求大學裏的「民主牆」篇篇錦繡、字字珠璣。可是,底線還是有的。這底線需要所有使用民主牆的人自覺遵守。如果有人踐踏了這底線,就是踐踏了民主牆的尊嚴,破壞了民主牆的作用。
蔡元培說:「夫以自由之美德,而一涉放縱,則且流於粗暴或殘忍之行為而不覺,可不慎歟!」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於至善。實際上已在今日大學中漸行漸遠,甚至在消失中。
先是金錢的壓力,後是名位的誘惑,對於大學教授來說,過了這兩關,才能談論什麼獨立與自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