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過認真思考和分析生成式AI的發展趨勢,企業可以進而判斷這項顛覆性技術對自身行業所帶來的潛在影響,這有助於企業發現跨領域創新的機會,並利用其他領域的協同效應,提升自身在所在領域的價值。

AI無疑是一把雙刃劍,主要功能是工具性與服務性。然而,已故物理學家霍金教授於2014年對BBC表示,發展全面的AI可能導致人類的毀滅。這個預言令人們擔憂不已。

「國家強大」是一種生存本能。這種潛意識一直沒有跟隨時間改變; 然而,今天「做強的模式」已經發生了變化。無論技術上或數據上,人工智能改變了強國也是自然本能。

不論是第三或第四代,人工智能都是建基於機器學習。學習時所採用的訓練數據決定系統的「智能」,所謂「學什麼懂什麼」,系統是不會無中生有的,只會像鸚鵡學舌而已。

數字中國在人工智能浪潮帶動下,正在全速前進。那麼香港應該如何學習呢?

美歐的「選擇性脫鈎」將集中在高科技、高技術領域,相信美國對中國的懲罰性質關稅,有部分將會撤銷。對香港來說,這應該是一個好消息。

中美之間的對話基礎肯定不是氣候問題,不是核不擴散問題,也絕對不是公共衛生問題,而是人工智能(AI)。

將來「數據」會否引致人類滅亡,我也管不了那麼多了。總之,今天的AI ,可以提升到我的生活質素,其他的,就以樂觀的心態交給「進化論」吧﹗

「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GenAI)炙手可熱,應用前景極為廣泛。那麼,什麼是人工智能呢?這對未來的創作環境又會有什麼影響呢?

筆者認為清晰的知識產權法,對香港發展數碼經濟非常關鍵。自互聯網面世以來,資訊科技業界對知識產權法一直議論紛紛,問題正正主要徘徊在「二次創作」與「翻版抄襲」的交叉點。

科技發展日新月異,我們的學習的要點,不是在於學習科技,也不在於學習知識,而是學習學習的方法。所以我也積極推動自主學習,課堂從教師主導轉移向以學生為本的學與教,給予他們更多機會和更大空間。

一種新科技能夠在社會上產生重大影響,必須要普及。普及之後,慢慢大家會習以為常,但不代表這種技術的沒落。反之,經過商業競爭的沉澱後,真正的王者才會出現。

歐洲議會早前以499票贊成、28票反對的壓倒性結果,通過了《人工智能法案》草案,為落實生效清除一個關鍵障礙。代表既得利益者的一群科技領袖們,一直在試圖影響各國對AI的辯論。

段崇智校長表示亞洲大學應該繼續發揮其在知識方面的領導作用,促進合作和交流,以及互相學習,推動亞洲大學的進步和發展。他用「維他命」來比喻大學之間的合作,強調面對面的交流和合作至關重要,有助改善大學表現。

香港教育大學校長張仁良教授即將卸任,他自言希望將任內管理風險、控制損害的經驗與大眾分享,又希望重操故業,繼續教授金融學,以及擔任不同公職,為社會服務,開展人生新一章。

明智的決策往往需要避免遭訊息淹沒,在看似雜亂無章的資訊中篩選有用內容以作出決定,有時直覺的配合,可起畫龍點睛的作用。

未來,隨着AI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完善,它將在更多領域中發揮更強作用。究竟AI對人類社會產生的深刻影響,會是危機,還是良機?

科技的力量驅使商業教育變革,教育工作者和學生身處創新的前沿,需要學習和善用科技,發現新的機會。

我們只要想一想,不少現實中的事物,原來以往一些科幻電影的情節已經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了。其中更需要反思和留意的是一些道德問題。

北京市政府的快速反應,給予業界信心及重點方向。在當前形勢下,政府的政策力度、財務及人才支援,在創科企業追趕未來人工智能走勢上起着重大作用。

在人類與機器人沒有邊界的時代,香港新一代要及早做好準備,否則只是作為機器人的一部分,卻不能將機器人變成自己的一部分。

嶺南大學商學院與香港城市大學數據科學學院於5月30日至31日首次攜手合辦「數據科學與人工智能論壇 2023」。論壇旨在探討近期數據科學和人工智能技術發展和應用中的最新和有趣的問題。

學生需要具備各種核心素養,因為他們所面對的將來的社會充滿了各種變動。他們面對包括在科技快速並持續地進步情況下,人們不只是需要熟練地使用,也得適應這些科技。

憑藉過去20年雄厚的財力,中國在研發尤其是實驗性開發方面的投入早已超英趕美,猶如另一場金融競賽。阿里雲剛宣布,其智能助手「聽悟」已接入語言大模型(LLM)「通義千問」,將可大大提升個人和企業生產力。

他覺得AI是我們人類智能的延續,可以幫忙證明很多數學上的問題,我們收集了很多不同的資料,這些數據我們人腦可能不夠大容納它們,AI可以,但這些資料基本上是人類搜集得來的。

GPT 對我來說產生不了「嘩」的效應。當然今天的計算力和昨天相比,有天淵之別。但在我眼中,GPT不過是一個超級強力的搜尋器再加上神經網絡的概括和推理能力。

美國朝野為什麼也爭論ChatGPT?如何讓學生正確認識AI新工具?一起聽聽立法會議員黃錦輝教授的分析。

老師應該動動腦筋,教導學生如何善用ChatGPT來提升學習效率,及更重要的是裝備他們終身學習的能力。

英語世界的優勢正日漸縮少,人工智能科技也已發展到,令翻譯不再是遙不可及的難題。少量削減英文課時,改為學習其他知識技能,會是更有戰略眼光的教學方向。

香港在生成式AI的發展,有條件處於世界較前位置。因此,香港官、產、學、研各界應該攜手合作,設法杜絕「數據偏頗」、「錯誤提示」及「不負責任」3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