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在中美貿易戰影響之下,數以百計內地高材生未能獲得美國簽證,令他們往美國深造的計劃化為泡影。估計這情況將會持續一段時間,香港高等院校可以趁機吸納這些人才。

香港社會在九七回歸後,對政策改變普遍存在恐懼感,任何需要改變經濟政策的方案,都會受制於港英年代起已主宰經濟命脈的不干預方針這個舒適圈,當香港經濟面臨結構性問題時,社會各界均認為不干預政策實屬過時。

面對深圳在社會、經濟和科技的高速發展,對香港和澳門有直接而明顯的影響。香港和澳門都必須為大灣區的進一步發展進行規劃和充分準備,相互協調確保雙贏,而城市之間的競爭,將促進未來10年大灣區的經濟進步。

香港中文大學校長段崇智之前談到,中文大學是香港最早在粵港澳大灣區開展學術、科研合作的香港高等院校之一,並回顧了中大跨足大灣區的歷史、現況,今期段校長繼續前瞻中大今後在深圳的發展。

香港是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城市,區內其他城市已陸續復工復產,新一屆立法會增加專業界議席,對香港發展百利而無一害。

站在舉全國之力發展綠色經濟的歷史新階段,大灣區基於特殊的區位及產業優勢,具備綠色金融的優良基礎,理應以更加積極主動的姿態對接各地區的綠色金融需求。

香港應該充分發揮其優勢,做好基礎研究,攻克「卡脖子」技術,推動大灣區科技成果轉化及產業發展,我們可以是國家科技的突破口。

林健鋒指出,愛國者治港乃天經地義,他相信香港平息政爭後,配合國家的發展計劃,未來有巨大的發展空間。

過去兩年,新冠肺炎病毒全球肆虐,中美貿易戰不斷升溫,造成世界經濟動盪,各國政府都遇上前所未有的挑戰,中國也不能獨善其身,要穩定國家經濟及社會民生,工作殊不容易。

董建華呼籲青年人開放思想,認真了解自己的國家民族,愛國並不是什麼艱難深奧的課題。

去年,新冠疫情對人們的日常生活及工作造成嚴重影響。疫症威脅未減,香港會計師公會新任會長鄭中正明白前路依然崎嶇,希望專注支援會員克服困難。他分享今年的首要任務,以及公會推動會計業的工作及未來發展藍圖。

富通保險3月4日與中國民生銀行(香港)簽訂合作協議,兩家公司將深化業務交流,以創造協同效應,加強競爭優勢,攜手開拓市場發展,尤其積極探討開拓大灣區可行的發展機遇。

香港創新論壇於2021年1月28日舉辦網絡研討會,探討香港發展生物醫學科技的前景及機遇。出席講者指出,香港在融資市場、人才及科研設施均具優勢,並受惠於政府全面支持創科,以及大灣區帶來的市場機遇。

粵港澳大灣區可以向中央爭取成為數碼人民幣試點,特別是推行跨境支付。大灣區可以仿效上海市,採用支持「數碼共融」的支付卡做法,並且逐步落實計劃,例如以落馬洲河套區先行先試。

在中國飛速發展的今天,愈來愈多的香港年輕人有機會在內地城市尋求發展機會。中國良好的創業及創新的氛圍使得香港人可以透過這些機會完善自我、獲取新的知識,更能拓寬眼界、培養全球視野。

新鮮出爐的《施政報告》,在促進香港與大灣區融合的政策上落墨不少,包括多項與創新及科技產業發展息息相關之建議。

我們殷切期待行將召開的中共19屆五中全會對香港加快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重要論述、部署和指示,特別是那些有關香港應該如何積極、全面和深入參與「十四五」規劃和有機地嵌入2035年遠景目標之中的內容。

很多人也關心隨着深圳發展金融業,香港的金融中心作用會否減退?科大工商管理學院兼任教授陳家強相信香港的金融中心仍然會保持重要作用,與內地的金融中心相輔相成。

深圳即使無意取代港澳的地位,但港澳也不能固步自封。人才培養和創新潛力的提升將是港澳教育議程的重中之重。

根據《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大灣區的發展戰略定位包括依託香港的自由開放經濟體,發揮示範引領作用,更好地融入全球市場體制,建成世界新興產業、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基地。

深圳正全力、受舉國之力建設一個新型的城市與社會,作為全國的示範。香港在「一國兩制」、市場一體化的條件底下,與深圳合作,以此推動發展。

林行止認為,29年前他對中國形勢的基本分析,到今天仍有「現實意義」。

國家主席習近平強調,深圳等經濟特區的成功實踐充分證明,中共中央關於興辦經濟特區的戰略決策是完全正確的。經濟特區不僅要繼續辦下去,而且要辦得更好、辦得水平更高。

制定《施政報告》,政府不宜操之過急,更不宜單從香港自身發展作考慮,特區政府需要配合「十四五」規劃,尤其要主動參與、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發展。

深圳市政府對大灣區發展的積極性,銳意成為國際創新創意之都。

新冠疫情引發了中國以增長為經濟主導的發展模式下沒能完全解決的社會問題。在全國公共衛生改革中,「新一代智慧城市」的角色十分重要,不僅要覆蓋特定的垂直領域,亦將囊括公共衛生等更多領域,向以人為本目標演化。

半世紀前是「香港亮深圳不亮」,今天不少愛國人士會說是「香港不亮深圳亮」。

在《國安法》威懾和立法會延長任期底下,香港社會內部反對的力量會縮減,只是怠工作消極抗拒,作用不大。

繼「十三五」規劃設立「港澳專章」之後,相信「十四五」規劃也會作出戰略部署和安排,因此,香港可藉此機會,「為國家所需,發揮自己所長」,踴躍為國家「十四五」規劃建言獻策,積極參與未來五年國家的建設大局。

粵港澳大灣區是電子支付的發展重鎮之一,深圳市非常積極,馬上舉手參與成為首批試點城市。筆者認為香港也有很好的條件參與其中,所以不應怠慢,盡早挺身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