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世紀是顛覆的年代,筆者相信年輕人將會想到新構思,創造新的商業模式,Impact Investment會得到重視,既可影響這個世界又能夠自給自足。路從來都是人行出來的。

氣候變化對世界各地人民、企業和政府造成日益嚴重的影響。為實現國家自主貢獻及脫碳目標,企業如何配合作出轉變的需要愈趨迫切。

華懋集團副首席財務總裁曾殿科(資深會計師)認為,現今的企業與大廈樓宇均應秉持可持續發展理念。他分享他如何引領集團實行變革,並如何透過其在各不同範疇所得的經驗讓他具有遠見及所需技能,從而持續創造價值。

按香港交易所更新後的指引信GL86-16規定,上市申請人須在招股章程的業務部分載列ESG相關事宜。由於招股章程須予整體審視,上市申請人宜考慮是否需要同時在其他部分提及ESG事宜。

企業如果被認定損害了社會的利益,將會是一件很麻煩的事,個別市民或民間團體會興訟,被纏上後可能要作出天額賠償或承諾才能脫身。

Tesla是一家在環境保護的領域上被認定為領頭羊的公司,但是今年5月份在S&P的ESG周年名單卻被剔出。馬斯克為此大發雷霆並罵ESG是一個騙局,為什麼馬斯克這麼緊張是否榜上有名?

置地公司9月宣布推出3項可持續發展措施,加強應對氣候變化,並滿足租戶對可持續發展與日俱增的期望。為支持香港步向低碳經濟,置地公司推出《2030年可持續發展框架》,當中涵蓋35項應對氣候變化目標。

「ESG」在不同的年代有不一樣的名字。時至今天,以簡單加權的ESG評分也被學者和投資公司認為在數據中存有偏差,為了作出修正,所以出現了Smart Beta ESG投資的名堂。

有些ESG基金表明不會投資軍事、煙草、核能,或指定燃油燃料不能多過若干百分比,並希望剩下來的企業不能只顧盈利,要賺得其所,企業家一旦被盈利蒙蔽了雙眼,什麼弄虛作假的事情也做得出。

碳排放出現正增長,要追溯到1750年,英國人瓦特發明了第一台蒸汽機,催生了工業革命,實現從手工勞動向動力機器生產轉變的重大飛躍。而美國、中國為何相繼成為碳排放大國?

不時聽到新聞上金融產品詐騙個案,金融界人士許永權與專欄作家李偉民為大家講解金融界的包裝工夫,以及一些專門術語。一起聽聽他們的分享。

西九文化區管理局庫務主管黃偉添(會計師)認為,企業財資主管的職責現已遠超管理現金和風險的範疇。他分享如何加入基礎建設的領域,並闡釋為何抱持終身學習的態度是成功的關鍵。

憑着在銀行、資本市場和資產管理方面的優勢,香港可為世界各地的投資者、融資者、資產管理人、基金及金融機構,提供全方位和高素質的金融平台,既是企業財資中心的理想地點,亦可為家族辦公室提供專業全面的服務。

碳中和道路任重道遠,大灣區想要率先實現這一目標,需要發揮先行者角色,實施以碳排放強度控制為主、碳排放總量控制為輔的碳目標管理制度。

促生「管仲連」的兩年是關鍵的兩年,處境的驟變,有如10年奮力爬到高台之上而突然腳下的木台消失了,在虛空中飄浮下跌,最後摔在泥塵之上,但也可視之為厚重的大地承載了我,保我一命,給我靜觀靜思的安靜一角。

自新冠疫情爆發以來,各地對於環境及社會的關注日益增加,促進了各界對ESG發展的關注,同時世界各地亦開始立定決心推動碳中和,並促進各項綠色相關的科技發展及投資。

若政府希望推動ESG在本港發展,第一,要將ESG認證擴展至中小企和個人;第二,教育上要支持;第三,政府可資助企業一定金額或年期,幫助他們完成審核ESG報告。

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若能把握資本市場的優勢及機遇,順應ESG之勢,協助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將ESG納入企業戰略規劃,進行ESG轉型,可以增強氣候抵禦力,邁向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

為掌握物流業相關發展的最新情況,香港貿發局環球市場團隊訪問了飛協博(Flexport)亞洲董事總經理高學亨,了解企業可以如何利用全方位數據分析,輕鬆駕馭全球貨運物流挑戰,同時實踐ESG目標。

香港大家樂集團獲頒灼見名家ESG企業典範大獎。本文闡述集團為了實踐可持續發展,建基於4大範疇:以客為先、員工為本、專注食物及保護環境,制訂了清晰的ESG策略,致力成為「可持續的香港人大食堂」。

恒生銀行致力成為銀行業界推動ESG的先驅,將可持續發展元素納入恒生策略、營運、產品以及服務中,由內到外推動ESG。同時,恒生投資於社區,希望與大眾一起應對氣候變化。

偉易達集團首席財務總監唐嘉紅接受本社專訪表示,公司正推行第二個可持續發展5年計劃,着重研發採用環保物料製造高品質產品,而粵港澳大灣區積極發展創新科技及綠色生態,正好配合公司的ESG發展策略。

究竟坊間有幾多以ESG作招徠的投資產品,會切切實實負責任地投得其所,兼對投資者負責任地做好匯報工作,抑或在成功集資後即鬆毛鬆翼話之你,真不得而知。

新世代專才很着重僱主的可持續理念。太古集團公共事務董事唐偉邦認為,通過公開透明的可持續策略吸引人才只是第一步,當人才就位,公司就要製造機會,讓他們親身參與可持續發展項目。

環顧全球,當前的ESG報告模式未能符合不同持份者的期望。不同持份者都很急切期待一個新方向。本文提出了一個基於負責任管理綜合概念框架而修訂的ESSG報告模式,以彌補當前模式的許多不足。

中電控股首席執行官藍凌志接受本社專訪時表示,氣候變化問題非常嚴峻,減碳工作刻不容緩。中電肩負企業責任,致力轉型使用潔淨能源發電,通過持續投放資源及加強區域合作,爭取於2050年底實現淨零溫室氣體排放。

即使疫情之下邊境關閉,粵港澳大灣區仍然為以香港作基地的公司和會計師事務所提供重大機遇。本文探討有哪些潛在增長領域,以及企業應如何定位以充分把握機遇。

隨着東盟國家對發展綠色建築的關注與投入不斷深入,中國與東盟國家應積極展開協作,加強政策溝通和經驗分享,共同推動區域能源轉型及可持續發展,實現淨零目標。

港鐵公司是灼見名家ESG企業典範大獎的得主之一,其公司主席歐陽伯權接受本社專訪,闡述港鐵公司制定新的企業策略「變·造未來」,積極貫徹ESG原則,以實現減碳目標,促進社會共融,以及個人和社區的發展空間。

隨着新世界積極拓展粵港澳大灣區,鄭志剛表示將為下一代創造一個更潔淨的未來出一分力,期盼全球更多企業能夠加入減少碳足跡、保護環境的行列,為所有持份者創造共享價值,攜手為氣候變化作出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