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近來常常在想:到底香港是否一個適合我和家人長期居住的地方?

筆者近年有機會到不同的家長群體分享香港處境與現今小學教育的關係。在講座之先通常讓家長分享一下對香港教育的觀感,家長們一般的回應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答案—家長很忙、學生很忙、學科很多、國際學校輕鬆得多、小學生要懂百般武藝⋯⋯ 聽到這些回應都令我有一番感受,近年社會上傳達着一個「很忙」的信息,有時只怕學生在未體會學習之重要及樂趣之先,已為學習加上一個主觀想法。我在過去的講座會從香港獨有處境角度下提出一些要點讓家長理解及思考,就讓我藉此也分享一下。 香港的獨特與優勢 香港能夠有光輝的歲月,無不因為歷史及地理上的因素。被英國管治多年,再回歸祖國,在這個小小的地方,人口已有七百多萬,我們是擁有著香港的文化。從歷史及政治環境上看,孕育了香港成為中西文化交流之地。從香港經濟發展及地理的環境上看,我們與外國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然而從資源上看,即使是我們基本所需的食米及飲用水,我們卻不能自給自足。因此「背靠祖國 面向世界 保存文化」就是我們的實況。 教育需配合社會實況而發展 既然「背靠祖國 面向世界 保存文化」就是我們的境況,在教育方面就需要承接着香港獨有的文化,從而培育出能與國內及國外溝通的未來棟樑。 教育!甚麼可以刪去不教?你有想過嗎? 教育的領域並非可三言兩語就說明,然而下述數個項目都是我們獨有的情況: 一、表達:說的不是寫 香港社會在說話上以廣東話為主,國內以普通話為主,而國外(尤其英、美)以英語為主。香港學生小小年紀就在語言學習上至少需具備廣、英、普的能力。可是廣東話的表達卻與書面語有着莫大的不同。在廣東話、普通話及英語的口語表達轉化為書面表達時,相信廣東話與書面語的差別可算是最大,而我們就是在廣東話環境下成長。 二、聆聽能力及說話能力 在聆聽能力及說話能力方面學生同時要能夠掌握廣、英、普,因此香港的學生自小就需要能夠「聽說三語」、「讀寫兩文」。 三、輸入文字的方法 隨着資訊的流通,學生將意念透過電子檔案方式儲存及傳送都是社會所需。現時對繁體字的輸入最普遍的方式仍然是利用中文輸入法。這對香港學童來說與其他地方也有差異。以普通話為母語的學童為例,他們能說大致就能以拼音輸入法輸入文字;以英語為母語的學童來說,他們能說也大致能輸入字詞。然而普遍地對香港學童來說,能手寫繁體字,能口說廣東話也不是容易地將意念轉換為編碼輸入電腦,因此香港一般的小學生也學習中文輸入法。學懂了,明白了!要輸入得流暢就要多練及記碼! 筆者於上文點提香港幾項與國內及國外教育在本質上不同的原因。其實每個地方都有其獨特的教育色彩,當我們理解多一點,可能就會明白多一點香港教育的需要。與其把香港教育與其他國家的教育作直接比較,不如多了解香港教育所需的原因。香港擁有優秀的教師團隊與學者為香港教育不斷努力。我們期盼為著下一代,我們能帶出一個正面的信息。香港就是需要建基於我們獨特的處境而為未來的主人翁提供適切的裝備,以迎接香港的發展、挑戰與機遇。 可有出路? 出路一定有,並且相信可以很多,由於篇幅所限,至少有二: 一、避免一窩蜂 學校切忌一窩蜂推行熱門的教育方案,如早年的專題研習、批判思維教學、中文輸入法課程及近年的STEM教育。學校在推展新項目之前,必須考慮優次、釋放學習空間,擬定推展進程,因應校情不同有序地逐步發展。我們不要曇花一現的教育方案,我們要的是循序漸進可持續、可執行的教育方案。 二、家長教育 要讓家長了解大環境的教育需要,從而因應子女的特質而安排不同的學習。家長必須了解教育決策的原因,切忌將個人兒時的教育經驗與現時的教育直接比較。相信香港的教育需要包括全面而有系統的家長教育課程,讓學校能夠真正與家長合作。 在香港這個百花齊放的自由地方,學校教育給予我們很大的專業自主,可是在有專業自主的同時亦更需要專業的判斷。我深信香港明天會更好,我們也需要讓下一代看見他們有盼望的未來。 每個人也值得再思,在我們香港獨有的處境下,在每間學校、在每個家庭如何為不同學習需要的孩子選擇合適的道路。 世界不斷在變,當我們回到最基本時,小學教育的核心應該是甚麼?贏在甚麼線上也不是最重要,恆久不變的就是讓童年有時間及空間養成良好的品格與習慣。 最後盼望有一天在講座中再問對香港教育觀感時,有參與者的回應是—重視學童養成良好的品格與習慣。

「士農工商」這四個字的排列次序,充分反映中國傳統生涯規劃對讀書人的重視程度;以士為四個職業類別的首位,可以體會到「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意思。父母們辛苦工作,為的是可以讓子女有足夠的盤川讀書應試。而子女們寒窗苦讀,為的就是考取功名,能光宗耀祖,然後可以當官得到利祿。 農業排行第二,皆因中國是以農立國,大家透過自己的手,努力耕耘,養活自己及別人。工藝是其次,或可以說是支援日常生活及農生產的,只是配角而已;最後的席位是商業,因為商人看似沒有直接生產,只是懂得轉賣別人的成果牟利。 直到英國工業革命,世界各地的工廠不斷增加,很多的用品都是由工人透過機器製造,令大家的生活更加有質素,更加有效率。當第二代工業革命出現,農業的地位被工業趕過了,電的出現都大大改變了人的生活模式;當世界有了電力,人們便可以在晚間活動,生產變得更加有效率。 地球每一天都在變化 伴隨著工業革命的成功,就是商業制度的建立,包括有關營運的法規及財產或資金的轉移,經過了時間的孕育資本市場,股票及債券在世界各地不斷成立,商業營運的重要性蓋過了工業技術。 到了二十一世紀,世界是以商業為主導的社會,「士農工商」這四個字可以重新排列,應該要排成「商工農士」。因為資本市場主導了資金及資源的流向。今日,若你生產或發明了一樣物件時,要依靠商業模式,才能把你的物件在市場「發揚光大」。農作物的收成,也是依賴商人把他們的產品包裝,再研究產品在那個市場有最大的需求,最後運到不同的地方銷售而獲利。 莘莘學子讀書,目的不再是為了當官,而是找一份合適自己的好工。家長也希望子女能找到商業價值較高的工作,賺取更多的金錢,提高子女們的生活水平及未來發展的空間。大家可以想想,相比一個有熱誠願意做政府工的年青人,和在證劵市場打工,大家會覺得那一位可以得到較多人羡慕呢?原因為何,可能有較多賺錢的空間。 事實上「士農工商」已被顛覆了,但社會仍是不斷改變。近代有些家長及教師,曾鼓勵希望青年人到金融界別工作,因為香港是世界金融中心之一,但大家千算萬算都算不到,科技會為這個世界帶來大革新。不少銀行或證劵都採用了智能系統,所需要的人手是買少見少。 現今的社會開始進入一個新時代,新興的行業已經跳出了「士農工商」的框架。最突出的可算是開發智能系統的科技。由於資訊科技的發達,已直接影響了「士農工商」每一個行業的運作,更可以說是無處不在的,包括了每個人的起居飲食,生老病死! 還有更重大影響的行業,就是娛樂事業,包括電影電視的明星,以及一些職業運員,他們可以賺取的金錢及擁有的公眾影響力,遠遠大於很多教師及家長,有時政府也求助於他們協助宣傳一些新概念;因為大家開始強調工作與生活的平衡,開始著重享受人生,生活上的娛樂需求不斷增加。大家忙碌了,不是工作,而是尋找娛樂;現今的飲食,也不再是純基本需要,也加插了娛樂消閒。或許大家可以預計未來是娛樂和科技職業取得了主導的地位,「士農工商」需要改寫為「娛科商工農士」。 在這個翻天覆地的世代,家長及教師如何去規劃青年人的職業,成了一個非常具挑戰性的難題。大家都擔心自己指引他們選擇的某一行業,不出兩三年就面臨息微。其實,地球每一天都在變化;很多時候,計劃總是趕不上預期。大家需要掌握大趨勢才是首要任務,我們坦誠告訴他們,大家願意與青年人同步成長,一起研究未來職業的變數,引導他們分析社會的需要,然後規劃自己的未來!

我提出的,在831框架之外,重啟政改。就是為了我們這一代和下一代創造一個理想公平的社會環境。

為學生、老師、家長、校長創造一個穩定關懷、具啟發性、富滿足感的教與學環境

擔任財政司司長九年以來,所有教育局提出可以執行的措施,我全部有足夠撥款落實。

如果我們團結一致,就是全球最大的經濟體系、文化歷史最大的軟實力,不要低估這股力量;若我們不團結,最得益的,將是我們的競爭者。

新加坡在全球招攬優秀學生,並視此為長遠的外交政策:留學生歸國後可能登上位高權重之位,而當他們想起新加坡時,會帶有好感,不會建議損害新加坡的戰略。這就是國際視野與策略的問題。

今天,我來跟大家探索一個問題:我們都是身為「香港仔」,在港長大,熱愛這片土地,究竟香港往何處去?特別需要關切的是香港的教育。我們要做什麼,才能保持香港的優勢,讓這城市不至沉淪?

何漢權:教育界的好聲音,我覺得香港應該愈來愈多才對,而不是愈來愈收窄。看我們學界的保守、怕事,沒有把好聲音表達出來,應要自我檢討。

書院在中大的歷史中,早於大學存在,可以說是歷史上的偶然,亦代表了優秀傳統。同時書院亦是大學的一個教育平台,提供博雅教育及全人教育。書院不同舍堂,除了提供住宿外,更是學術單位,具有明確的教育目標,而老師在書院的貢獻會被列作評估的一部分,足見學校對書院教育的重視。

香港中文大學校友評議會與香港大學畢業生議會於早前假香港大學許磐卿講堂 ,舉辦以「港大舍堂/學院教育與中大書院精神——回顧與展望」為主題之研討會。現將各講者分享內容整理後刊登,以饗讀者。本文為系列第一篇,主要包括香港大學學生事務長周偉立博士的專題演講。

一年一度的書展即將來臨,新書琳瑯滿目,所謂書中自有顏如玉,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顏如玉?看過這些書名,或許你會有興趣到場翻揭品味一下。

今日的香港,有些人,特別是父母,一心望子成龍、望女成鳳,花盡力氣要讓子女進傳統名校、入傳統大學。然而,在教育系統廣受褒揚的歐洲,職業教育是另一個選擇,亦有很多年輕人早年投身職場,打好經驗的基礎下再求學,反而事半功倍。外國年輕人的路如何走?本社最近專訪曾到歐洲取經的 VTC 執行幹事尤曾家麗女士,與我們分享她的經驗及其教育理念。

人心為什麽會變成不善?不善是習性,就是被外面環境污染,所謂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教育的功能,就是要把人從習性回歸到本性,就是怎樣把惡人變成好人,把敵人變成朋友,把冤家變成親家,這個教育就成功了。

「用生命影響生命,其實每個人都可以。呂校長用她的生命影響了我們劇組、導演、監製以及投資者,我自己很榮幸能夠作為其中的一份子,為社會發聲。」

挽救了面臨結束的元岡幼稚園而被眾人所熟知的神奇「呂」俠呂麗紅校長,敘述了她接觸元岡幼稚園及這六年來的種種經歷。

為什麼我們在初中三年,我常常說的就是:為什麼要他唸井田制?井田制度是甚麼來的?我們當老師的,或是負責課程設計的,完全迷失了方向,我們也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因為,「我們老師也是這樣做的。」我們把繼承自老師的老師的老師的東西都放在餐桌上,卻沒想到這樣的菜合不合學生的胃口。

在我們既定環境中,學習中國歷史是件十分痛苦的事,我相信在座同學中有半數人都會同意。我覺得撥亂反正的方法,就是令同學能夠愉快學習。這樣不就可以了嗎?

馬時亨希望香港能更有效地背靠祖國,但強調背靠不等同於依賴,所以要將經濟多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