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不少研究同時指出這幾年各國停課對學童學習進度有莫大影響,直接令他們失去幾年累積人力資本的機會。
期盼往後能讓一班在疫情下付出努力的前線人員看到支援政策的由零到有,幫幫前線的教育工作者將煩惱及困局「動態清零」。
學校停課的驚人影響超出了學習範圍。這一代兒童可能會損失總計17萬億美元的終生現值收入──與2020年估計的10萬億美元損失相比大幅上升。學校開放後,應該採取什麼行動讓所有兒童重新投入學習,並趕上進度?
疫情之下反映不只是口罩之間的隔閡,而是不同教育體制之間的隔閡。
由停課到社交距離措施,疫情防控措施加劇了人們的孤獨感,增加了抑鬱和焦慮徵狀在人群中出現的機會。香港大學提出10項管理和加強心理健康的幸福小貼士。
本港新增14宗新冠病毒確診,其中4宗是輸入個案,其餘10宗是本地感染,另有20多宗初步確診。
年輕人打針的個人邊際效益近乎零,他們本身因疫症而死亡的機會與交通意外的死亡率相若情況,加上停課對年輕人的各項成本,「不可以無打針上學」甚至停課的成本效益計算是如何得出來?
為方便市民接種疫苗,政府宣布月底重開中山紀念公園及界限街體育館兩間疫苗接種中心,令接種中心總數增至14間。另外,小學及幼稚園、幼兒中心,本周五或之前暫停面授課堂及校內活動,直至農曆新年假期後。
家長及老師還需要特別關注學生是社交及適應能力或學習能力較弱的一群;家長可能發現子女在停課後在家中有良好的表現,可能只是假象,因不需面對社群或測考的要求;當他們在復課後,就需要面對重重難關。
接種疫苗是對抗疾病的最佳途徑,有紀錄以來,曾經發生的種種疫症,最終都是以疫苗控制。一生人接種的疫苗也夠多了,多一種又如何?
長時間的抗疫和停課,讓學界歷盡挑戰。學校和家長為學生網上學習所提供的機會和支援,不但可以克服社交距離,逹至「停課不停學」,亦啟發了復課後重塑教育的機遇。
教授數學真的必要嗎?我成立一個以數學教育實驗為主的教師團隊,請有意改進數學教學的老師一起研習,可以在自校做教學實驗,分享經驗。
當校監、校董、校長,教師知悉當局容許學生可以有彈性的實體課安排時,第一個感覺是怎樣的呢?是感到高興,表示歡迎嗎?
11月30日,有76人確診,9宗本地個案源頭不明。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宣布收緊社交措施,部分場所關閉,食肆堂食時間至晚上10時結束,限聚令收緊至2人一組。措施在12月2日生效,為期2星期。
不想停課也停了,但我們的下一代已差不多整年生活在「無菌」空間和高度消毒的環境,家長在停課應幫助孩子提升抵抗力,多接觸大自然中的「污垢」!
11月20日,本港新增26宗新冠肺炎確診個案,21宗屬本地個案,有9人則到過灣仔駱克道的Starlight Dance Club。另外有超過40宗初步確診,當中至少7人去過灣仔舞室。
熱帶風暴「浪卡」帶來市內各區普遍無風無浪的十多小時八號風球,為香港帶來一天額外假期,及為我帶來一連串對於風季的回憶。
香港目前仍然是停課時間最長的社會,開學以後的路,是更大的挑戰。
我們知道,往後的日子,孩子們不得不與疫情共存,就是沒有疫情,這個社會也是多變的,他們必須要擁有強健的身心靈才能茁壯成長。
如果有一天香港也面對未能舉行公開試的情況,教育局與考評局又如何為考生評分?為防範於未然,教育當局和學界必須深入探討,研究對應的方法,不宜等到危機出現才去處理。
數碼素養的養成,關鍵在運用。而並非多上些數碼課,或者在現存的電腦課多加點數碼知識,就能達到,而需要學校有全面的策略。學校的角色,非常關鍵。
教育局局長楊潤雄公布,全港學校可按其原先擬定的日期展開新學年。所有面授課堂及校內活動繼續暫停,學生須在家學習,直至另行通告。
現時無論中小學校,都已經進入暑假了,學生也再次進入留在家中漫長而無味的假期。而現在教育界擔心的是,究竟能否在9月1日如期開學呢?還是維持半天上課呢?
疫情屢次來襲,不少學校已習慣線上教學。各國的線上教學模式不盡一樣,十分多元。例如上海動員媒體製作公司為學童製作講課影片,全市通用;香港亦發現線上教學時間比較實體上課為短,令學生可發掘新知。
因為疫情關係,本年2至6月間的停課,當然對各校師生家長都是衝擊,在生活和學習上帶來很大的轉變,對新老師來說,影響更大。
如何善用這個特別短的暑假,追回未學的知識,為下一學年作好準備?就讓我跟大家說說這個暑假最應做的四件事吧!
之前的停課時期已經造成不少學生,尤其是小學生未能維持應有的身體活動和鍛煉,加上連課外活動及運動隊伍的訓練都取消,令學生們更加無法達到世衞提出青少年每天要有最少60分鐘體能活動的建議。
本港疫情反彈,連日爆出多宗本地新冠肺炎確診個案後,教育局局長楊潤雄7月10日宣布,中小學及幼稚園,可於7月13日(下周一)提早放暑假,校方亦可按需要進行重要考試。
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晚上會見傳媒,交代政府最新防控措施。現階段會維持群組聚集的人數限制。她重申會檢視限聚令,朝收緊方向進行。
疫症衝擊多月,雖然現時似有緩和跡象,可是切勿掉以輕心,因為情況可以急劇改變,隨時再次面臨下一輪疫症,究竟我們應該如何教育孩子準備迎接不能掌握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