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移民的關鍵,就如木匠的座右銘「量度三次、鋸切一次」,鋸開的木,是可以用膠水駁回,但斷痕仍在。
筆者聽過不少年輕一族,投訴加國生活悶,其實,人間哪裏有天堂?每個地方必有其優劣,亦要視乎個人的喜好和條件,加拿大戶外活動多過香港N倍,春夏秋冬皆有,叫悶的港人,可能多是日思夜想回流的一族。
現時絕大部分華人長者都如筆者般,是與加國主流人士看齊的,退休收入中等或以上的居多。而絕大部分的加國退休人士,單靠政府提供的每月退休收入,基本上已生活無憂。
不少網上短片,頗煞有介事地比較加國的城市,實似是而非、一知半解,絕不可輕信。而一些國際組織或傳媒,經常做的城市排名榜便更不可用,因這些排名並不是從移民角度去考量的。
自從中國崛起後,白人在世上的優越性,已客觀上受到挑戰。如是令白人優越主義者感到自己的地位不保,心裏非常不暢快,不時要找地方發洩。
那些被放棄的單位,很容易再次售出,而且售價比撻訂價為高,所以,地產商亦樂而為之,對買家要仔唔要乸不作任何堵截。
二戰期間,美國就曾把在美國生活的日裔人士(大部分已入了美國籍)關進集中營,無須審判,不講人權。有人為西方人辯解,說這都是以前的事了,現在他們已經醒悟。是否醒悟,現在還不知道。
有些網上胡言,認為在加可能要捱死一世,永遠都無可能找到工作或發達,這要視乎閣下的決心了。筆者居加50載所見,當新移民,不論族裔融入主流社會後,就算英語仍有口音,他們在加國的生活和前景,實與一般人無異。
華僑與海外華人,在心態上是有很大分別的,前者「落葉歸根」,後者「落地生根」。筆者認為,長年在海外定居的華人,土生也好、像筆者這樣的「加燦」也好,我們的心態其實都很簡單。
移民規劃除了政經考慮外,往往亦與教育攸關,值得我們教育界或制定政策的官員反思,本港教育制度有何缺失,令這類中產家庭伺機而移?
我建議打算移民的人,不要急急賣掉手上的物業;可以先遷往打算移民的地方生活一個時期,看看能否找到生計,能否適應當地的生活;真是感覺良好,才決定賣樓都未遲。
教育界如果真的出現離職或移民現象,按現實的情況, 完全是可以應付得到的。要記住,教師是一份薪高糧準, 十分穩定的工作,是特別受到求職者歡迎的, 尤其是在遇上經濟下滑的境況。
只要到香港工作或者結婚,住滿7 年之後就會成為一個香港人,如果不犯法,可以在中國通行無阻,有不少非中國籍的人正在以此方法成為新香港人。
除少數英國移民可以有高薪,有地位之外,其他移民大多數勞勞役役地工作,他們去英國算不算上錯車,我真的不敢講。
雖然中國政府、香港政府都批評BNO移民計劃,但計劃的確有利香港。身邊亦有幾個朋友打算移民,我問要不要賣樓來支持移民後的生活費用,答案一律是不需要。
在移民潮下樓價不跌反升的景象該怎樣去解釋呢?我能夠設想出來的理由有五點。
香港再度出現移民潮,很多人預期樓市將會大跌。中原集團主席施永青指出,整體樓價去年調整小,最壞情況已過去。而香港素來是移民城市,可以吸引全球精英。一起聽聽施生的分析。
香港人無謂再作不切實際的幻想了,在人類歷史上國族的衝突從來沒有中斷過。中美衝突下,擺在香港人面前的只有四種選擇。
疫情漸趨穩定,加上疫苗接種人數開始上升,未來樓市預期會進一步提升,在投資以前,我們需要留意什麼?
提前失業是正常的,這個危機自40歲就開始,50歲仍能在職是奇蹟,甚至金融業亦如此。叱吒風雲的大炒手,一樣可以被機器取代,怎能無怨?
之前的路之所以這麼難走,是訂錯了目標,選錯了途徑;自從調整了路向之後,才發現「風景這邊獨好」。
買樓是不會恨錯難返,只有賣樓才會,我們買樓投資,並不一定會贏,當時不利兮,唯有話有買貴冇買錯。
英國政府會擔保以BNO移居英國的人,住足5年可以成為正式移民嗎?
香港從來都是一個移民城市,人口流動往往為香港帶來新的動力,新的突破。香港的前景不會因為有部分人口流失而變得失色,反而可能因為有吐故納新而變得更有活力。
加拿大港籍移民、自由作家劉賜權移民數十年有何感想?
剛抵步英國的所謂 KOL,席不暇暖,就已經展開對尚在香港或其他光譜雷同的香港人展開謾罵,令人對 BNO 的一批香港移民或難民在英國定居的前景充滿風浪,殊不樂觀。
中國現在由56個民族組成,那些民族以前可能曾經都是一個主權國家,但通過征伐、通婚、貿易,最後被同化,在併入的過程中,出現雙重國籍是免不了的,所以,大家對雙重國籍又何需大驚小怪?
在銀行的進取態度鼓勵下,踏入2021年之後,無論一、二手市場都明顯回暖。行內都說,小陽春在農曆年前已提前趕到。
這批人不看好香港的前景才移民,照道理應該在移民前把樓賣掉。急於賣樓就會削價求售,所以有人預期這將會對樓市形成壓力。要衡量這樣的壓力有多大,先要衡量究竟需要這樣急放的樓盤有幾多。
若然中英關係惡化,中國對英國的態度是可以出現很大變數的。移民英國的人得有心理準備,他們可能會在英國遇到更嚴重的排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