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林鄭月娥

我管 你治
作者:陳景祥2017-05-31
換言之,大政決策日後將在北京,香港特區政府受命執行,特首的權力範圍只限於業務營運。
林鄭組班 政府創新有望?
作者:廖美香2017-05-23
林鄭選前民望偏低,確須惡補公關工作,使強化施政。
馬墉傑:未來特首必須唯民是保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7-05-19
「唯民是保,是從民生出發,讓社會大眾重拾希望。」這是馬墉傑對政府新班子的建言。
政改的水與油
作者:劉迺強2017-05-12
哭也無用,鬧也無用,現實世界沒有take two。
何顯毅:香港新領導班子面對四座大山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7-05-11
有人說政務官的文化就是「回應文化」,出了事想辦法去解決,這是沒有遠見的管冶。
橫州旺角迪士尼 反映香港三個管治問題
作者:王永平2017-05-10
三宗新聞,正好突顯下屆政府須要處理的三個管治問題。
陳美齡、陳國基……還有誰?
作者:陳景祥2017-05-10
重要的是,到底政府能夠吸納多少有能的新銳之士。
林鄭埋班難度高
作者:關焯照2017-05-05
陳國基出任候任特首辦主任,突顯林鄭埋班的困難程度了。
從林鄭月娥組班說起
作者:劉迺強2017-05-04
回歸20年,建制就敗在這裡。
普選無望抗爭無效 泛民新世代怎麼辦
作者:王永平2017-05-04
泛民可以將政治訴求的精力加倍,放在維護法治和爭取社會公義上。
新政府有無誘因重啟政改?
作者:雷鼎鳴2017-05-02
從政府的角度看,香港的矛盾可以是意識形態的,亦可以是社會經濟的。
陳美齡首度開腔 回應候任教局局長疑雲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7-04-29
陳美齡說:「反正我是白紙一張,無所謂。」
「教」我如何不想「他」
作者:陳家偉2017-04-28
筆者相信社會大眾對新一屆的局長一定有很高的期望。
建議林鄭上任後即做的三件事
作者:王永平2017-04-21
一般市民對政府或官員的言行不會盡信,甚至有懷疑或批判,是正常不過的事
四種不同能力的人
作者:孫明揚2017-04-21
聰明的人聰明的做法則是利用自己高瞻遠矚的優勢去決定處事的通盤計劃,運籌帷幄地將權力下放
深層次矛盾
作者:陳景祥2017-04-20
很多港人不禁要問:我們的幸福去了哪裏?
提升中央政策組功能
作者:馮可強2017-04-20
林鄭月娥由選舉開始至當選以來都反覆強調要「注入新風」,「將引入管治新風格、政府新角色和理財新哲學」,並提出三者各自包含的幾項元素。
超越政治 才是勇敢
作者:程介明2017-04-18
輿論開始撕裂,各種政治勢力已經把TSA的議論,看成是反對與支持政府的鬥爭。
曾俊華絕非泛民代言人
作者:孫明揚2017-04-13
可以說內地各級官員皆曾見識過林鄭月娥「好打得」的能力,亦了解其為人
林鄭組班面對三大難題
作者:王永平2017-04-12
我們可以從林鄭月娥最終組成的班子透視她的領導能力和中央對她的信任
新地產霸權?
作者:陳景祥2017-04-12
到了目前的地步,這已非樓價和房屋議題,而是會引起中港深層次矛盾的政治問題,不是單靠什麼「辣招」就可以解決的
林鄭當選是實至名歸
作者:鄭赤琰2017-04-11
林鄭能一面倒獲勝,其中一個因素是被反對派迫出來的政治效應
選戰失敗,曾俊華的「夢」醒了嗎?
作者:零傳媒2017-04-11
如果曾俊華當選,香港是否真的會如他所說的:所有人可以活得更好更快樂?
政務官全面壟斷特區政府
作者:劉迺強2017-04-10
特首率領的三司十三局,實際上都沒有人事權和財權,完全被政務官員架空了!
郭榮鏗:林鄭上任首天就應重開廣場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7-04-07
我們願意讓步,找出一個廣泛港人支持的人,中央無理由不信任。
湯家驊:林鄭月娥必須放下公務員心態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7-04-07
今日不成功,不等如明日不成功,我還會留下,但不知道曾俊華還會否留下。
「港人首置上車盤」是怪胎
作者:關焯照2017-04-07
如果林鄭仍要堅持其「港人首置上車盤」計劃,筆者只能祝她好運了!
葉劉淑儀:欲推動經濟民生 宜先解政治死結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7-04-06
《眾新聞》論壇早前舉辦「新特首的香港管治」論壇,並邀請新民黨主席、立法會議員葉劉淑儀、自由黨榮譽主席田北俊、民主思路召集人湯家驊、公民黨立法會議員郭榮鏗四位剖析特首選戰及影響,探討香港未來的發展。
田北俊:沒有政黨政治 管治不可行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7-04-06
500萬人選舉,爆冷不奇怪,但現在根本沒有可能爆冷。
藉組班修補撕裂不切實際
作者:孫明揚2017-04-06
這樣的組合若有人戲稱為烏合之眾,雖不中亦不遠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