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組後的中策組既開放、又集權;既可汲取民間智慧,又可增強政策的認受性和執行力。
論本地社會的階級矛盾之尖銳和對抗之激烈,其實不下於中港矛盾。
與國家同行,與時代同行,不要辜負好時光。
今屆政府能否取得港人信任,關鍵不是官員變得和顏悅色,而是能否在尊重一國的同時,維護港制和港人的權利。
教師工會要廢除合約制,實際上會導致大學新畢業青年難以入行,教師工作量大增,校長難以自主酌情運用人手。
所謂適者生存,有口碑的專上學院在劣勢下仍能吸納足夠的學生,這段期間正好為專上學院製造汰弱留強的局面。
回歸以來,每任特區政府都表示要注重民生、搞好建設,然而最後都敗在「政治任務」之下。
團結和發展,互為依存,密不可分。
為何絕大多數港人在精神上或物質上都享受不到「國家好,香港更好」的好處?
國民身份沒有爭議性,亦不應該有爭議,就如德育和公民意識一樣,是天經地義的事。
香港人談起教育,不少人均會搖頭嘆息。何漢權卻偏說要提振持份者士氣,重燃大眾對教育界的希望。
新政府願意多花公帑,投資教育是好事,不過教育局局長、副局長及常秘的領導及識見才是最重要的。
「市民眼睛是雪亮的,剛開始時我的分數是整個問責班子中最低,只有30幾分,但離開時有64分。」
林鄭月娥表示既然她這個舊人可以得到市民信任,有長期服務市民經驗的司、局長也可以做得到。
從林鄭月娥的經歷,可以看到香港的時代變遷,也可以看到教育在她身上留下的痕跡。
各方都應高抬貴手,讓林鄭月娥和問責班子有時間和機會去改善施政,穩定社會局面。
筆者只希望林鄭不要過份勇猛,凡事應以香港穩定為首要任務。
每個管治者都應明白,最大的敵人,往往源於自己和內部。
「房屋問題說易也行,說難也行。答案其實早已存在,只是做不到,為什麼?因為持份者太多。」
《困卦》啟示人們當面對困難時,應明於理,審時度勢,絕不能坐困愁城,應主動力求解脫。
除民主黨前黨員羅致光接手勞工及福利局,其餘司局長及紀律部隊首長均來自公務員體系。
為何梁特首理應做了兩年有多的「防微杜漸」工作,不見成績之餘,還聲稱「港獨」問題愈來愈嚴重?
隨着大灣區計劃的開展,香港整個利益格局都會面臨翻天覆地的改變。
空喊「國民教育」,寄望予省事的簡單措施,正面來說是揠苗助長,反面來說是弄巧反拙。
大部分問責官員還是要找公務員出任,可見政治人才在社會上實在十分缺乏。
展望未來五年,楊局要做的是配合新特首教育施政,落實那50億增加撥款,把資源運用得更好。
選拔人才,是任何政府的首要工作。
歷任特首都有個共通點,就是傾向相信對自己有利的民調。
願香港教育的未來《十年》再有新篇章。
確保青年人能夠置業,令他們安心工作、創業,是李光耀打造新加坡成為世界一流經濟體系的成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