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期10天的博覽以「驅動創新‧繼往開來」為主題,劃設「工」、「農」、「醫」三大主題展區,合共展示約60項古代展品和超過100項現代展品。
林鄭月娥表示,有了中央的支持、有優秀的本地科研人才,在「一國兩制」的優勢下,包括特區政府的積極作為,難怪有人說香港在創新科技的發展進入了一個叫「風生水起」的年代。
筆者在上周文章以「這個政府真不濟」來形容特首和其班子,看來真是一語中的。筆者絕對不是先知,但林鄭肯定是後知後覺和死不認錯。
在全港交通癱瘓下不停工所造成的混亂局面,對各行各業以及對市民生活造成的影響,政府有沒有評估呢?社會為此要付出的代價,會不會比停工一天還要大?
我不認為政府需要在山竹過後決定全港停工一天。但特首只是呼籲僱主僱員「互諒互讓」,甚至以政府為例,期望私營機構的員工像公務員般,打個電話給上司,說交通不便,上不到班便萬事大吉,未免兒戲。
要令部分年輕人不要去思港獨,唯一的方法是讓他們至少恢復對特區政府維護港人身份及香港核心價值的信心。
香港的房屋困局,正是由於過去一段時間,覓地建屋受到泛政治化和充滿猜疑的干擾,寸步不讓的吵吵鬧鬧。
常言「魔鬼在細節」。既然23條立法無可避免,與其爭拗幾時做,不如盡快就相關法例如何影響港人現時的自由及權利,包括新增的執法權力和罰則等,來個社會大辯論,以期達致大多數港人認為合理合情的條文。
林鄭月娥把23條和政改兩個問題擱在一旁,專注緊逼的房屋問題,這是港人最關心的事情。鑑於北京與反對派雙方的意識形態存在巨大分歧,兩者之間建立互信,實在是說易行難。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表示,大灣區是國家金融發展的重要窗口,是關鍵的一着棋、主要的血脈,對推動國家整體經濟的發展將發揮無可比擬的作用。
儘管林鄭月娥後來調到房屋及規劃地政局任職高官,但在社會褔利署留下的影響卻歷久不衰,揮之不去,亦塑造了此後社署為未來制定的政策框架。
香港藝術館極為珍重吳冠中及家人對香港的情誼,於2019年下半年重開後,將特設「吳冠中藝術廳」,長期展出吳冠中作品及相關館藏,並舉辦多項活動,特以紀念明年吳冠中誕辰100周年。
林鄭月娥可能出任中央級的機構副組長,可以直接向領導小組提交文件和建議會議議程,也可以透過港澳辦提交,某種程度是確立了中央級機構與香港特區政府在行政架構上的上下級關係。
我們應該要清楚,世界都變很那麼快,怎麼可能說不變呢?如果留着50年不變的概念,會有誤解嗎?我相信會有很大的誤解,1997年至2047年完全不變,這不是一個事實。
這場所謂土地辯論只是反映升斗市民是何等悲哀,政府無能引發房屋供應嚴重不足,特首卻要求社會辯論如何覓地來製造房屋供應。
特首民望的躍升不單源於市民對特區表現的認同,更多少透視他們對新政府正在凝聚的信任。
香港炙手可熱的房地產市場,是富裕的內地人和國際投資押注的好地方。他們的熱錢,加上本地人覺得樓價會繼續攀升的心理預期,意味着泡沫將不會爆破。
習近平另一金句,雖然不是針對房屋問題,但其實更值得林鄭參考。這就是他經常講的「敢於亮劍」。
林毅夫教授估計,儘管中國的工資水平近年急升,但與美國相比尚有很大距離,因此,中國對美貿易順差仍會增加。
「一國兩制」容許香港在對外經貿關係上有獨立身份。除了與不少國家簽署雙邊貿易協議外,香港更是世界貿易組織的獨立成員,與美國、中國等其他成員享有同等權利。
古人說「朝三暮四」,林鄭及其政務官團隊是把港人和中央政府看作傻瓜?林鄭月娥表明支持填海造地。這樣的表態是扭轉立場還是順應民意?抑或是另有所圖呢?
香港在各個生活領域都達到優異的標準,且被視作理所當然,然而身負治理香港責任的官員,表現卻一直未達標。
反政府遊行的低參與率可能意味着人們已經死心,不再相信他們的聲音能改變什麼。當人們在實現政治變革方面失去希望時,他們的放棄並不是政府的勝利。
政府在增加土地供應上一籌莫展,想法多多,但實際近乎零。為表誠意或為高樓價的民怨消消氣,高球場及部分私人佔地會所,似乎有需要被開刀祭旗。
當前樓市興旺期超過了10年,很多人或許已忘記,九七金融風暴之後樓市一片慘淡,政府推出居屋發售時竟然無人問津。
除了宣布「額外差餉」為兩倍外,政府沒有交代執行空置稅的種種細節,而有關法例還須立法會通過。從發展商的反應看,這項空置稅建議像是官商合演的公關騷。
林鄭月娥任內首年最大的建樹,應該是領導建制派,在立法會成功通過一地兩檢方案。
樓市最近發生了什麼事,要政府突然下決心研究開徵空置稅?
政府質疑空置量上升是地產商囤積居奇,究竟這是否事實?
教育現場,廣角鏡下,當要領受社會對教師的尊敬和珍愛,作為教師,要捫心自問是否受之無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