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歷史

國家安全教育是謊言教育?
作者:黃家樑2021-06-08
筆者認為國家安全教都是一些切合課程宗旨、建基於事實、合乎情理的內容,對加強新一代國家安全意識相信有一定幫助,也可以令學生認識香港與國家的緊密關係,從不同角度理解國家安全的知識,引起同學關心相關的時事。
陶傑:真正的「自古以來」
作者:編輯精選2021-05-20
「站在歷史正確的一方」的,是以色列而不是哈馬斯。
文化自白書
作者:彥山2021-05-03
我們有責任向孩子們,向年輕一代講故事、講文化、講歷史。我們對漂流世界的民主浪子情感很深,埋怨也不少;期待他們精神回歸民族和家園。
風雨飄搖百年國史教育
作者:邱國光2021-04-26
近幾年國史教育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加上民間組織亦積極配合,國史教育的發展似有陽春之勢;但殷鑑不遠,國史在香港戰後的發展始終反覆無常。
楊穎賢:保育故事說不完
作者:張灼祥2021-03-17
到外地旅遊,吸引我們的多是保存得好的「舊城區」,Winnie說「澳門的舊城區」,保留得不錯。香港一些舊區建築,可以的話,也該原汁原味保留下來。
性格測驗差點毀了我的一生
作者:編輯精選2021-03-14
現代文化充斥着像是色彩密碼這樣的「性格」框架,可是你的性格真的那麼固定?真的無法改變?與其逃避或壓抑內心的情緒,不如擁抱這些情緒、用這些情緒來改變自己。
腹有詩書賽程激烈 獻主會聖馬善樂小學、培僑小學、拔萃女小學、培僑書院高分出線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1-03-07
「腹有詩書──全港小學校際中國語文常識問答比賽」3月6日假荔枝角饒宗頤文化館舉行第二日比賽。戰況激烈,拔萃女小學、培僑書院高分出線,順利晉級下一回合比賽。
身經百戰
作者:何漢權2021-02-24
近代「身經百戰」又幾乎亡種滅國的中華民族,是如何飽受侵略之痛,浴火重生?
喚醒香港年輕人的歷史感,建立完整的世界觀
作者:彭智華2021-01-26
歷史感,是一種主觀感受,可能不需着重很多或很精準的歷史資料,反而個人對自己的生活上與歷史之間的關係,是否已產生感情或感動;歷史感是我們自身與歷史關聯的個人感覺。
德國總理下跪 反思極權主義
作者:丁望2021-01-01
了解、思索歷史真相,珍視和平、生命價值,才能構建或維護文明社會。德國總理勃蘭特的「華沙一跪」,至今仍閃耀人性的光芒。
陶傑:「無歷史狀態」的美國式傲慢
作者:編輯精選2020-11-03
中國人在與美國交往時,往往以自己擁有所謂5000年悠久歷史為傲,而傾向嘲笑美國人只有200年歷史,甚至沒有歷史。
通識毋須以通識課去教育
作者:阮紀宏2020-09-16
教育界對通識課莫衷一是,比較「中立」的校長或者教師,願意放下成見,為了盡量給學生一個較為完整的圖畫,兩種對立史實與觀點,都給學生講。
兩齣欺瞞亂世的悲「喜」劇——《雙城記》與〈木蘭辭〉
作者:許志榮2020-08-29
世道艱難的告誡其實驚心動魄,可是總不能喚醒生活現場的當局者,至於身居廟堂的達官貴人,以及矛盾衝突的前沿戰士,就更不用說了。
機關算盡,不如淵明一杯酒
作者:管仲連2020-07-10
定閒師太和莫大先生的力量來自傳承,來自數百載的歷史文化,少林和武當便等如歷史悠久的大學,如牛津、劍橋、北大、清華。無論任我行及左冷禪多厲害,總撼動不了這兩歷史文化重鎮,實乃江流石不轉的定海神針。
學史五十年——史家與時代
作者:何漢權2020-07-08
國史教育中心(香港)主辦的「名家講座」系列,上周應邀主講的嘉賓是中文大學歷史系榮休教授梁元生博士,以「學史五十年」為題,網上直播,細說學史之路。
資料斷章取義 答案偏離史實 歷史科考題愧對歷史 愧對考生
作者:編輯精選2020-06-22
從事研究、教學大半生,我明白讓學生多角度思考的重要性,但是我們決不能為了訓練學生的思辨能力而引導學生偏執一端,捨本逐末,掩蓋良知,迷失於強辯、詭辯之中。
儒學文筆的分別
作者:張建雄2020-06-18
儒是歷史一部分。儒家經典,王陽明首言六經皆史,而春秋更是孔子所作的第一部歷史書,然後才有司馬遷的《史記》和司馬光的《資治通鑑》。能成儒,算是不錯,儒之後,研究子史,能夠知道歷史上事件的發生。
歷史試題引文斷章失實未夠料 還原歷史真貌可知出題人居心
作者:編輯精選2020-06-14
日本的軍火商,既向清軍、北洋軍出售武器,又借款南京臨時政府,收息再賣出軍用品,左右逢源,大發戰爭財,請問考評局出卷的相關人員是否同意是弊多於利呢?
從考評專業看歷史試題──不公平試題,無奈必須取消
作者:侯傑泰2020-06-13
有人仍不斷要求保留試題,請問用一道有問題的題目,採用一個不公平的評分標準,也不知道對誰有利有弊下,強要為所有考生評分,這算是專業嗎?
從考評專業看歷史試題──國際考試機構設「禁區」以保證公平性
作者:侯傑泰2020-06-12
公平的題目只考核該試題所針對的能力,而考生的得分不應受他們的性別、經濟狀況、宗教信仰等等所影響。我們要避免對某種考生人群敏感的、甚至導致情緒障礙的話題,更不應該出現對某種考生人群不必要的冒犯等情況。
從歷史科試題看教改問題——能力為主、知識為次、價值消失
作者:黃家樑2020-06-12
是次中學文憑試歷史科考題事件顯示了當前教改「能力為主、知識為次、價值消失」的問題。如果當局不撥亂反正,「吹水式」思考或分析習慣,將會在新一代的心中落地生根,影響至深且遠。
歷史試題的合理性、區別效能和適切性:誰應該糾正錯誤?
作者:編輯精選2020-06-10
如果真的有天香港歷史教育走向下坡,大概不會是因為學生不勤力,而是因為他們讀的課程和考的試卷,也再不能訓練他們的批判性思考,以及客觀和全面地分析史料和史觀的能力。
考評局須正視問題糾正錯誤
作者:編輯精選2020-06-06
筆者當過中學歷史科老師十年,從事歷史教師培訓十多年,曾積極參與中學歷史課程改革,推動引進資料題和考試形式改革,亦當過考評局審題員,目睹今天出現的風波,痛心疾首。
如果傷害民族感情的課題不應該考 香港再沒有歷史教育
作者:編輯精選2020-06-04
任何在官方眼中有可能傷害國民的感情和尊嚴的課題和史觀都不應該教或考。但如果有這一天,香港也再沒有歷史教育。
反思歷史教育:再論文憑試試題風波
作者:編輯精選2020-06-03
近日文憑試歷史科有關中日關係的試題引起爭議。今次風波衍生出的遠超對一條試題各方的不同見解,關係到的更是對歷史科考評機制的挑戰和香港歷史教育的未來發展。
考評局無王管 需改革
作者:葉劉淑儀2020-05-26
「你是否同意」、「利多於弊」這些均屬通識化題型,並不適合中學歷史科的考試。有歷史科老師指出,歷史科要求同學有批判性思考云云,涉及科目的課程及評估指引,正正是教育通識化的核心禍害,需要正視。
考生何辜?
作者:曾國平2020-05-24
歷史不是我的專業,但業餘閱讀歷史獲益良多,讓我明白到現實是如何殘酷。既然思想不是一時三刻可以改變,今天的年輕人除了是各種教育改革的白老鼠,也是一批又一批意識形態不合格的次級產品。
歷史教育所為何事?
作者:陳景祥2020-05-21
讀歷史要放下「歷史包袱」,才可以有更多批判反省的思考空間,讀歷史才會更加有趣。
選辮子 造辮子 抓辮子
作者:劉銳紹2020-05-19
所謂「選辮子」,是刻意在已有的事物中選擇適合自己的切入點。所謂「造辮子」,是在沒有借口之下曲解或製造無中生有的「事實」,作為攻擊點。「抓辮子」更容易理解,就是依靠強權以點擊面,同時又以面擊點。
教育局小題大做
作者:張宗永2020-05-19
中學文憑試歷史科試卷問考生:1900至1945年間,日本為中國帶來的利多於弊,參考資料後,這你是否同意這說法嗎?這條值8分的問題,我覺得放在通識科可能更加適合,但教育局的反應,絕對是「小題」大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