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到了中學,學生似乎失去了繼續發揮創意的空間,我們的教育究竟出了什麼問題?
各大學和學生陷於短視,丟掉學術觀和世界觀,視大學如職業學校,長遠下去香港只會繼續沈淪。
徐立之教授連同不同學者過去半年進行研究,並於往年十二月發報有關「如何提升中學生對STEM的興趣」的研究報告,報告內指出了理科及數學延伸單元的修讀情況及隱憂。報告發報後,學界內都掀起了對新高中課程及科目組合等的熱切討論。而無獨有偶筆者亦分別於往年的五月(五年過後,對文憑試的謎思(一))及六月(數學科延展部分的隱憂)在灼見名家網站上分享過對新高中課程的一些迷思,也道出延伸數學課程及理科課程報讀人數的趨勢。 種種的問題逐步浮現 在「(數學科延展部分的隱憂)」一文的末段提到文憑試中修讀進深數學的百分比與會考年度相比有着明顯的差距,且有下降的趨勢。與此同時,今天的香港正有創新科技局的成立、學界推動STEM教育、校園網線網絡、電子教育等項目百花齊放地發展中。在發展的背後,培養及準備人才是一個關鍵的部分,而中學教育亦成為重要的一環。在徐教授的報告中亦指出提升中學生對STEM的興趣與我們的新高中課程選修情況有着密不可開的關係。奈何學生與老師的時間和精力有限,應該是減少核心科目的課時,或是減少核心科目的數目,將時間還回給學生及老師,讓他們在選修科目中有更多發揮,建立學習興趣及自信,這仍是我們在討論和迷思的議題。 與此同事,偶然也聽見在大學任教的朋友討苦水,慨嘆現在中學畢業生的數理根底薄弱,在大學課堂內處理微積分或統計的課題時,學生的表現大不如前,有時更有點拉牛上樹的感覺,師生都要花上多倍的力氣及時間,才能追上大學課程所需的數學知識。從朋友的苦水中深深體會師生間的壓力與困局。 正當我們看到問題之處,卻仍停留在議論紛紛及苦無良方的處境,讓困局繼續存在之際,近年在港招收學生的內地大學,也同讓面對不少入讀理工科目港生的數學程度不逮的問題。有中港教授指出香港生多只讀文憑試數學必修部分,若沒修讀程度較深的數學延伸部分(即M1/M2),即使在文憑試中取得5級的佳績,但其數學程度也只是與內地入大學學生的基礎水平相約。香港學生以此數學程度到內地攻讀理工及數學等科目時,恐會跟不上來,最終被迫轉系。本來一副尚佳的木材,只是在早期欠缺合適的雕琢及打磨,可能就因此而被白白浪費了。內地負責收生的單位看到問題之處,又無法改變香港的考試與課程結構的困局,但又不希望我們的學生在內地升學「輸在起跑線」,只好自尋解決方案,今年與坊間機構合作舉辦高等數學的補底班,為赴內地升讀理工及數學等科目的學生作好升學前的裝備。 根據徐立之教授的報告,舊制會考下平均四成人全修3科,但改為文憑試(DSE)後,全修物理、化學及生物3科的學生跌剩4%,兩個數學延伸單元即M1、M2修讀率亦低至約16%至17%。文憑試不經不覺也由2012年的第一屆進行到今年第的六屆,種種的問題逐步浮現,負責新高中規劃的旗手,真的可再以掩耳盜鈴的態度,堅持問題可如他們口裏所說的方法去解決嗎?還是待民間自尋出路?
國際對博雅人才未必有充分了解,隨着吸納通才的就業及教育趨勢,莫教授認為是一場「路遙知馬力」的比拼。
畢竟香港給人的印象就是金融商業大都會!可是因為互聯網的發展,科研早已無界限,也乘上了全球化這艘巨輪了。倡議 STEM 的其中一個目標正好是針對這個傾斜的現況,期望通過數理科技研習而誘發青少年的好奇心和創意,並為未來開創新的商業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