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1 in Schools比賽地點亦以F1賽車站為本,今年將於沙特阿拉伯舉行世界賽。PRISM車隊期望能在這個國際舞台上展示他們努力的成果,與其他勁旅一較高下,為學校,為香港爭光。
近十年,STEM教育在香港一度被家長奉為圭臬,經濟學家陳坤耀教授說:「單憑STEM是撐不起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港式STEAM也不行。除非這個ARTS真正是人文科學的總匯,始能迸發出科技的原創性。」
持續撥亂反正,推動愛國主義教育,對於現時的香港極為重要,而且在推行時要廣要深,必須多元化。以下是筆者分別在「科學」、「技能」、「安全」等科普教育範疇上的建議和意見。
城大Robocon隊伍由不同學系學生組成,利用一年時間,自行設計並製造機械人參加「全港大專生機械人大賽」。讓學生將課堂上學到的知識,應用在製作過程中,實踐自己的學習成果。
曾參與城大「老虎班」計劃的三位學生表示,「老虎班」師資力量強大,資源豐富,提供學生多元資源和實踐的機會,有助學生開拓視野,發掘自己的潛能。
於10月8日舉行的「城大老虎班體驗日」中, 40位高中生參與編程工作坊,在張澤松博的到帶領下,利用3D建模平台,親自編程設計3D老虎。
城大推行「老虎班」學習計劃,為了讓學員及早做好發展專業的準備,學員可選擇環球精研與科創課程、雙修學科、跨學科雙學位課程、城大與國外著名大學合辦的雙聯學士學位課程,以及跨院校跨學科的學士及碩士。
除了STEM以外,對天文的科普理解其實十分重要,因為這牽涉到我們認識到人類命運共同體、人類和自然物類命運共同體,以至人類面臨的共同前途問題的重要性。
我們教學生創意解難,希望新政府也要打破舊思想、打破以往的諸多限制,以新思維行事,為香港創造一個新的局面。
這次世紀疫情對我們造成極大的衝擊,但生活仍需繼續,我們要對抗疫情,要接受它帶來的變化,也要將學習與環境結合,令學習變得更有意義。
香港教育城與中華煤氣合辦「綠火焰計劃──環保智慧能源大賽」,鼓勵學生綜合STEM知識及實作技巧,構思創新方案,協助能源行業創建智慧能源解決方案,或帶領公眾實踐節能低碳生活。
東華三院馮黃鳳亭中學譚耀華校長稱,學校各年級的STEM課程,設有專題研究貫穿不同學科;東華三院馬陳景霞幼稚園黃倩雲校長則表示,東華三院的幼稚園對全人教育同樣重視,致力培育學生的多元化發展。
香港正大力發展創新科技生態圈。今集《冷思熱話》 有蔡世鴻校長與香港資優教育學苑院長黃金耀博士,大談培育STEM人才之道。其中一樣重要技能,便是解難思維,如何培育?一起聽聽他們的分享。
雖然占士邦生性風流的行為兒童不宜,但當年入場睇戲,往往有機會從故事劇情中惡補當時國際形勢的風雲變幻。
香港青年參與大灣區科創的首要條件,是要深入了解區內的社會文化和需求。適逢教育局推行「公民及社會發展科」,筆者建議課程中,國情教育範疇多加入STEM元素,讓理科生更易了解國情。
香港城市大學(城大)推出「HK TECH老虎班」,讓追求卓越的學生發展潛能。晉身「HK Tech老虎班」的傑出學生,將有機會修讀世界頂尖STEM教授的課程。
學校可透過三種未來教育的關鍵元素,裝備學生應付未來挑戰,讓香港新一代成為廿一世紀的社會棟樑。
學生在整個上午已專心地上課, 下午還要繼續對着熒光幕學習。縱使教師能化身成網紅, 出盡法寶吸引學生,難道就能提升成效嗎?
有小學設計交通安全城活動,由小朋友扮演駕駛者及行人,從中學習交通安全的知識。本來我對此活動不太感興趣,但老師介紹這是一個很STEM的STEM活動。
現代編程學習強調基於生活感受,應用圖像、代碼,以一種運算/換算思維,讓計算機去驅動周邊配件或遙控應用。這種編程學習的本質和表現形式,轉移到現代美術教育的課程和教學創新,可以有很多應用範疇和教材設計。
大中小企業加入編程市場混戰,少不免會因為惡性競爭而出現教育偏差和異化。特別是眾多培訓機構習慣對家長應用「憂慮營銷」、「危機營銷」,普遍誇大編程教育的效用和課程對升學的重要性。
關於編程學習,因為有一定技術含量和硬體操作,而成本門檻不算太高,在未出現STEM熱潮時,校內、校外教育機構都一直存在,不算熱門。但最近發展愈來愈火,一片藍海,大少企業都爭相入局。
「發展才是硬道理」,機械與機械人在社會現代化進程,已是不可或缺的工具技術條件。在人類進入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高科技時代,對機械人的造型、技術設計和場景應用,更可以有無限想像。
過去本地社會傾斜着重商業經濟和金融領域,因而促使升學失衡的出現,間接地令青少年規劃選科時忽略了數理科。今次疫情令社會有所轉向,學校教師亦可抓緊這個機會,重新燃點學生對數理科技學習的動機和堅持。
以近期武漢肺炎事件為例,科學教育學生如何理解大自然,而數學教育他們分析病菌散播的方式及途徑。有了這些基本資訊,學生便可以利用所學的工程及科技知識去設計不同控制疫情的方案。
全球很多地方的學校,還在「是否允許學生攜帶手機」這類已經變得雞毛蒜皮的問題上掙扎,而學生早就生活在他們的虛擬世界裏面了。
學校一直提倡家校合作,家長、學校的配合可以令學生更有效學習及成長,為什麼STEM又會認為不當呢?
2011年,美國佛吉尼理工學院暨州立大學學者Georgette Yakman提出加入文化、藝術元素A,以回應千禧年代強調創意教育和文化學習的課改主調,所以STEAM成為課程設計的變奏。
今年書展中的中小學STEM科創展覽真的令我另眼相看,不論是小學組、初中組及高中組也非常吸引。
一個完整的STEM+課程框架,可以由「硬件和技術(H2)學習」開始,再加上所選定學科相關課題和階段性目標的學習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