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中國歷史

中國文學獨特的美
作者:何漢權2019-05-03
杜甫寫美,不是那種纖細之美,而是通過描繪離亂,卻清楚滲出人間希望,這是盛唐詩人筆下那份難見的崇高美感。
眉飛色舞的學習
作者:何漢權2019-02-01
從教育現場看,任何學科的學習都可悶到上心口,但同樣可以學習得眉飛色舞,說到底,教師要把第一關,但學校教育各個持份者都應有付出,百年樹人這句話值得不斷思考。
珠江流域與中國歷史發展
作者:周佳榮2019-01-22
黃河、長江、珠江三大流域對中國歷代王朝的影響,有助於加深我們對歷史的認識。
傅秉常──仕途多舛的民國外交家
作者:黃振威2018-09-21
1943年前,傅秉常長時間在立法院和外交界服務。傅秉常與伍朝樞、孫科關係尤深,一生仕途起伏進退,亦多與兩人有關,故本書討論伍朝樞和孫科亦較詳細。
傅秉常日記是近代中國史料寶庫
作者:黃振威2018-09-20
論者一般甚少談到傅秉常與香港的種種關係,而這一部分卻是傅秉常研究的重要一環。本書嘗試根據各種原始資料,填補這一缺門。
哪年,哪月,才能夠回到我那可愛的故鄉?
作者:蔡國光2018-09-19
如何引導學生認識九一八這課題,目標固然是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培養民族情懷。但教學的舖排,可以有不同的取向。
紀錄火紅年代 創造永久遺產
作者:中大出版社編輯部2018-09-09
無論如何,李振盛拍的照片中存在的某種模棱兩可的內容,迫使我們不斷質疑我們以為我們正看到的東西。
照片紀錄文革 不讓悲劇重演
作者:中大出版社編輯部2018-09-02
向後看的目的是為了向前看。記錄苦難是為了不讓苦難再度發生,記錄歷史是為了不讓歷史悲劇重演。這正是我出版這本書的初衷和願望。
以中華文化視野研究悠長中國歷史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8-08-08
在中國的歷史傳統裏,中國文化最主要的河流不停地發展,各方面吸收新的知識,發展自己的學術,也是在這個歷史上建立起來的。
國史教育中心:培育具香港情懷、國家觀念、世界視野的新一代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8-07-16
中心秉承北宋張橫渠「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精神,凝聚社會各界力量,致力向香港青年、老師、公眾人士宣揚中華歷史文化。
看卡通學歷史 教大打破歷史教材枯燥僵局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8-06-25
中國歷史有很多有趣的偉人故事,但一般香港小學生對中國歷史科感到沉悶。香港教育大學(教大)怎樣令小學生愛上中國歷史?
政府評審歷史教科書無風起浪
作者:王永平2018-04-25
把「香港位於中國南方」想像為香港在中國境外,是連真港獨分子也不容易產生的幻覺。
梁偉傑:閱讀尋找真歷史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8-03-12
梁偉傑老師認為中學生讀歷史書的心態是被課程框架牽引着,只講求簡單易讀和為了考公開試,沒有真正享受研讀歷史的樂趣。
馮以浤:中小學生應該學些什麼歷史?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8-02-21
馮以浤先生認為現在到了21世紀,應該放眼世界。他覺得香港中小學生既要有世界歷史的知識,也要有中國歷史的知識。
從中國歷史到香港通志
作者:何漢權2018-02-07
當香港市民,特別是在學青少年,如果對香港歷史的根源、香港與內地的歷史因緣,對本國的歷史了無認知的話,根本說不上身份認同,甚且會積聚成社會不穩定的離心力量,不可等閒視之。
陳惜姿:政治教育,避得過嗎?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7-12-08
陳惜姿認為2012年國民教育未能獨立成科後,它並不會消失,會以不同的形式出現,融入在中文、音樂、常識等科目。
初中中史獨立成科的一小點點點意義
作者:張倩儀2017-10-23
在此亂講中史的時代,如果讀一點中國歷史,可以提升一下對中國歷史評論的辨識水平,也算是一點意義吧。
白先勇:文化認同缺失 教育失策責無旁貸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7-09-30
白先勇道:「現在是時候讓我們對這幾千年的傳統文化,對中華文明作一個客觀、全面的re-evaluation(重新評估)。」
專心讀書勤寫作 全程投入獲益多
作者:凌羽一2017-09-21
馮應謙憂心的是教育窮得只剩下知識,「學生徒有知識的軀殼,沒有了靈魂。」
沈志華:毛澤東、金日成與中朝關係——《最後的「天朝」》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7-08-14
毛澤東甚至說:「如果金日成自己不改正錯誤,我們在朝鮮還有40萬軍隊,可以幫助他們改正錯誤。」
魏堅:不以長城為界,才是完整意義的中國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7-07-31
中華歷史5,000年連綿不斷,是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保存下來的,最為值得驕傲。
陳萬雄:中國歷史學習迎來革命時代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7-07-31
現代研究和學習中國歷史不能夠概括960萬平方公里、多民族形成的中華民族歷史。
中國歷史與基本法教育須相輔相成
作者:黃家樑2017-07-10
最近,喜見新一屆特區政府有意加強基礎教育的中國歷史元素,要求學校的相關課程以中國歷史為主軸。
「經史」斷裂與中國歷史的未來
作者:鄭永年2017-07-06
「經」指導寫「史」,但「史」對「經」的貢獻更重要。
國民教育
作者:孫明揚2017-07-05
國民身份沒有爭議性,亦不應該有爭議,就如德育和公民意識一樣,是天經地義的事。
宗哲抬頭 重讀《楞嚴經》
作者:南懷瑾學術研究會2017-07-03
人類由原始思想而形成宗教文化,復由於對宗教的反動,而有哲學思想和科學實驗的產生。
施仲謀:另類演繹孔孟之道 重新定義現代中華文化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7-06-29
「學習中華文化不是要一面倒的讚頌,當中有好的,也有落後於人的,要學習剖析其中利弊,才能去蕪存菁。」
如何讀歷史?
作者:南懷瑾學術研究會2017-06-12
把歷代人和事的經驗記錄下來,就成為歷史。
教育和本土歷史教育
作者:黃冬柏2017-06-01
根本不適宜把本土歷史抽離、甚至以刻意標榜成「港史」的說法。
周功鑫:為甚麼要孩子學習中華文化?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7-04-15
永遠不要低估孩子的能力,他們能處理的往往比我們想像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