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大搞選舉,民眾出現兩種極端情緒,一是選舉疲勞,一是選舉狂熱。選舉變成政黨之間爭權奪利的方便工具。細看所謂「大罷免」的政治操作,就可以認識到它的荒謬之處。

在親美民進黨領導層看來,更加靠攏美國可以保護台灣免受中國任何軍事攻擊或侵犯,但在特朗普的交易外交政策下,台灣可能會為了美國的經濟利益而被犧牲。

台獨分裂勢力自從2024年5月20日賴清德上台以來,不斷配合美國在後面的慫恿,持續向大陸挑釁。賴清德以徹底賣台的方式乖乖交上保護費,但不管他怎樣賣力取悅美國,估計最終難以藉此保命。

台海局勢如今外弛內張,民意兩極分化,統「獨」矛盾尖銳,估計幕後正醞釀大變動。今年島內可能會有戲劇性的發展,不排除出現內鬨或騷亂。

從柯文哲貪腐案,看台灣如何走向黨爭亂局?台灣大手向美購軍備,為何最終得不償失?一起聽聽國際關係學者趙雨樂博士的分析。

台灣「萬安」、「民安」演習將整合為「2025城鎮韌性演習」,加強跨部會聯繫及備援機,強化非軍事部門防護機制。資深傳媒人郭一鳴指這是賴清德向特朗普發出需要關注台灣的訊息,也表明台灣願意配合美國在處理中美關係時的行動。

毫無疑問,台海兩岸的問題能否獲得和平解決是個挑戰,如何處理值得我們繼續密切關注,雖然中方認為國際社會的政治介入是不可接受的,但至少一些主要國際參與者能接受解決方案。

柯文哲也非善類,不會甘心羈押後被判刑,從此斷送政治前途。政治形勢的蝴蝶效應一旦到達臨界點,或會一發不可收拾。現時的關鍵節點,是藍白聯合抗爭,還是綠營壓勝,大破在野陣營。

法院認為,柯文哲並非都委會的與會人員,無從直接知悉開會情形,自身亦無相關專業,而是主張信賴都委會決議及彭振聲意見,所以柯犯罪嫌疑不重大,以「無保請回」釋放。

在海峽兩岸的經貿活動與及人員往來兩方面,香港民間在當前的新形勢下,可以發揮重要作用。在一個中國和九二共識的基礎上積極推動兩岸民間交流的工作應長期堅持,不可小覷香港特區在這方面可以發揮的作用。

今天,多數美國和兩岸的專家學者都同意大陸用所謂「灰色地帶」手段而非通過武力犯台來促成國家統一的可能性較高,而且也會相當有效,而代價也比軍事行動低得多。

在此過程中,台灣民意是支持和平統一還是支持賴清德的戰爭路線,將會十分關鍵。以現時台灣新民意的趨勢,超過60%的民眾反對賴清德。今後要注意藍白會否合流,能否爭取到14席的缺口,推動罷免賴清德的投票。

近期中美兩國防長在新加坡香格里拉會議後,先穩住亞太區是十分關鍵的。中國的嚴正立場是要讓日韓菲澳紐等國家的領導人不要跟美國跟得太貼近,不要誤判形勢。

賴清德就任台灣總統。澳門科技大學商學院講座教授雷鼎鳴認為,中共軍演海陸空封鎖台灣,企圖阻止台獨分子離開台灣。他又認為美國已改變對台政策。一起聽聽他的分析。

賴清德多次觸碰紅線,兩岸關係危機四伏? 美國從中作梗,北京如何應對台獨挑戰?一起聽聽兩岸關係學者盧兆興教授的分析。

台灣一般人民根本沒有戰爭意志,誰會為了台獨政客及美國政客的利益去犧牲性命?烏克蘭的代理人模式不會出現,美國反而應害怕台灣軍人會把美方武器繳交到中國。中國要防的,反是如何保護外匯。

我們中華民族的性格不是好戰、好鬥、好勝;中華民族的文化是和睦、和諧、和平。和平與戰爭絕不能在兩岸之間循環輪替。兩岸只存在一條「和平」的單行道與不歸路 。台海沒有和平,兩岸失去一切。

根據2005年3月通過的大陸《反分裂國家法》,有兩項重要條款可以為大陸干預台灣政治動盪和混亂提供理由,台立法院內外持續不斷的內部政治鬥爭在未來幾年若惡化,最終可能令大陸使用《反分裂國家法》。

在未來一段時間,兩岸關係會頗為緊張和動蕩,台灣居民固然會因為賴清德的魯莽行為而要付出代價,但賴清德這個弱勢政府所要付出的代價恐怕會更大。

台灣和平「獨立」是美國最大的利益,台灣和平統一是中國最大的利益。但是我們要尋找更好的保護台灣人民利益的路徑。針對菲律賓近期在南海的「發難」也是如此,對中國而言是意願問題,而非能力問題。

我們內部也出現了一些民粹主義聲音,認為只要軍事力量足夠強大,就可以一勞永逸地解決台灣問題。但不要忘記,台灣人也是中國人,我們不能忽視台灣同胞的感受。

民進黨經過多年民主選舉的洗禮,已經明白到統獨議題不能果腹;為了永續執政,賴清德的演說,明顯針對新生代的所得所享,並把他們的眼光帶離中國語境,走向世界。

目前台灣只願意和美西方國家交易,放棄大陸市場,其實是百分百愚蠢。台灣如果不靠對外貿易只靠內部消費,完全不能夠自己生存。

香港城市大學昨日公布了2023年LIVAC京港台新聞人物榜,綜合新聞人物榜共有12人,均為政治人物,與往年中美兩國領導人高踞榜首不同的是,賴清德力壓拜登、馬英九成為該榜單第二名。

九二共識已被台灣國民黨用了32年來「拖」,可以休矣。

最近美國內部出現很多噪音雜音,在台灣問題上表現極不一致。今年是美國大選年,兩黨競爭激烈,有可能把台灣問題突出為政黨重要爭議之一。是和是戰,客觀上將被逼表態,二者擇一。

立法院三黨不過半,已成為島內政治的新格局:民進黨失去立法院控制;國民黨雖成為立法院最大政黨,只不過在柯文哲的民眾黨取得關鍵少數下,實際意義不大,反而青年選票流失與政治版圖萎縮,已為國民黨敲響了警號。

台灣大選中,民進黨候選人賴清德、蕭美琴當選。香港珠海學院一帶一路研究所所長陳文鴻教授認為,未來4年民進黨當局會與美國合作,加強推行台獨,北京需要有應對之策。

不統、不獨、不戰,相信已成為台灣三大黨大陸政策的「共識」。問題是北京能「容忍」這種局面到什麼時候?更難預測的是,西方國家如果用「烏克蘭模式」,這種策略會否終於觸發一場戰爭?

時事評論員關品方認為,台灣民調滿天飛,沒有可能作出有價值的參考。他預測藍綠兩陣營目前支持度不相上下,但無改北京的態度。一起聽聽他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