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現在看似已經復常,上班的上班,上學的上學,但有些經歷是不能復常的,如已離世的親人、四散的朋友、已無業的生活、倒閉了的公司及嚴重上網成癮的學童,造些問題都需要更多時間才能真正處理,需要大家互相包容。

相比公開試的臨場表現,放榜日對於學生們來説更是重大日子。模擬放榜為學生提供了十分真實的體驗,讓學生更加能夠了解自己面對放榜的流程及心理變化。

防疫措施對學生的影響,不僅關係到社會發展、認知和學習能力,而且他們與世界的聯繫也受到很大影響。

在資助學校佔主導, 政府少管學校事務的情況下,有為的政府,要推動素質教育政策, 更需要較大的魄力。當前的局面是要有一股具前瞻發展的改革動力,而不是被動地解決眼前的問題!

大家在揣摩管教準則時,可以參考馬路上紅綠燈的概念;當行人見到綠公仔人像過路燈時才可橫過馬路,紅燈便要停下來;路上的車輛也要遵守交通燈號,才可以使大家有秩序及安全地生活。

現時香港的情況,猶如在有限肥料的土壤內不斷折枝,種植新的植株,但由於營養不足,未有一株能健康發芽。我們急切需要做的並非揠苖助長,而是施肥料、澆土壤所需的水份及提供足夠的陽光,讓香港家園可健康成長。

法例訂明家長不應獨留子女在家中,其實獨留子女在元宇宙的危險也一樣!不論因為忙碌或沒有興趣參與電子世界,家長與子女的關係只會更疏離,而子女沉迷的可能性就會更高,因為他們在迷途時找不到引路人。

今集《專家分析長新冠》,香港中文大學中西醫結合醫學研究所客座副教授林冠傑中醫師請來林偉樑醫生,講解疫苗出現的情緒後遺症,善用精油,可以幫病人紓壓,為什麼?一起聽聽林醫生的講解。

兒童和青年的健康成長關係着社會的未來,我們呼籲社會各界關注他們的精神健康和社交及情緒需要。「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一句簡單的問候,一雙溫暖的援手,最終也能帶來巨大的改變,帶來積極結果。

疫情令家庭關係緊張,香港中文大學中西醫結合醫學研究所客座副教授林冠傑中醫師與英國心理學會註冊特許心理學家林少峯博士今集教各位家長如何減壓,另外,飲用花茶方面有什麼需要注意?

一個地方的防疫控疫措施有幾有效?看的應該是額外死亡而非官方數據。曾江的死因不會是新冠病毒,算不算是防疫控疫措施下的額外死亡?

教育女生比教育男生重要,不要怕富不過三代,只要第二代的媳婦好,富就可以傳三代。拿破崙說一個孩子行為舉止的好壞,完全取決他的母親。當你教育一個女童,你教育的是整個家庭和下一代,媽媽好,孩子就會好。

新冠疫情以及俄烏戰爭當頭,令人不禁無奈及徬徨。在21世紀面對政、經、衛等考驗,除了自己及家人做好求生準備,更應互相鼓勵而不要責備,釋放心理壓力。

所謂的救命無非只是延長壽命,而抗疫措施若造成市民身心俱疲,又面對巨大的財政壓力時,也同樣會足以使人折壽,原因可以是自殺、他殺或疾病。

都市人精神壓力巨大,失眠是常見疾病,更有年輕化的跡象。《妙手仁心》繼續有著名精神科醫生曾繁光為大家解構失眠成因,並且幫您尋回安眠夜。

睡眠是每個人每天都需要進行的,失眠會使人持續困擾,催化睡眠是自己增加睡眠數量及質量的方法。另外,大家亦可向註冊催眠師學習正統的自我催眠,讓自己進入睡眠狀態。

中大最新研究指出,香港有30-40萬人確診「腸易激」徵狀,因為心理壓力問題而導致腹部疼痛、便秘或腹瀉症狀,嚴重者會影響日常生活。而這個情況在疫情下有年齡下降趨勢,我們應該如何改善這個情況?

工作、生活、疫情帶來的無形壓力讓你喘不過氣來?今年書展以「心靈勵志」為題,拋棄罐頭式心靈改善方法,請來不同背景、不同年紀的作者和專家述說他們如何和情緒打交道,發掘生活的多姿多采。

教育上的供應與需求問題,需要家長、老師、校方及教育界人士一同反思,怎樣才可在新的時代中,為孩子帶來知識教育外,還能提高他們的心理素質,吸引他們積極學習的心態呢?

在強勢母親的管理下,這種社會性的交往變形,使孩子害怕遇到否定和拒絕,習慣於隱藏自己的內心感受。這種防禦模式,使其易有被社會孤立的傾向,難於融入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