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沒有東西執着於心,便不用強調放下,正如從來不犯法殺人,又何須害怕死刑呢?
做任何事情都應該用C的心態,努力投入過程,每跨出一步就接近成功一步,不用執着何時才到。
佛陀在《金剛經》中說「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有些人很執着弘法時必須引經據典,否則就不算是佛陀的真正教法,其實就是對佛法太過執着了。
很多人只聽從自己腦袋裏的聲音,並且認為是真實不虛,完全交由個人業力的好壞去做主導,曾否想過是被自己的思想欺騙了?
屈指一算,我們在一念之間就製造了81000個生滅妄想,都是圍繞着「貪、嗔、癡」等等煩惱妄想,對我們不但毫無幫助,還會帶來無窮的困擾。
佛法並非什麼神秘哲學的創見,只是把事實「如是」的呈現,是超越語言文字所能形容的,因此我出家以來都沒有講經說法,跟大家講的都是分享自己在學佛過程中體驗到的一點好處。
自我執着很重的人,會把一切問題的責任都推卸給別人和社會,不肯承擔責任,假如不懂得知錯、認錯,學佛便很困難。不需要否定自己的過去,否則無法繼續往前走,最重要是把握當下,便會找到出路。
閉關期間和自己獨處時,會覺察到有很多細微的情緒生起,例如是否會因為沒人看到而懈怠放逸?還有遇到八苦之中的「五陰熾盛」生起時,假如處理得不好,方法又用不上,甚至可能會出現情緒問題。
學佛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若是用自己的標準去判斷他人,反而是劃地自限,執着在佛法的表面現象上了。
有空時,靜心時,煩惱時,繁忙時,家居中,道場中,旅途中⋯⋯都是抄經的好時機。因為抄經就是親近佛陀,彷彿飛越2500年的時空,坐在佛陀身旁,一字一句地聆聽着,最親切而又最智慧的教導。
我們自以為已經相當精進用功,但卻不知道距離明心見性還有多遠?不如停止胡思亂想,投入過程,老老實實,不執着結果地好好用功吧。
在參加禪修之前,必先要放下一顆有所求的心,在禪期中則要身心放鬆而不放逸,不因修得好而沾沾自喜,也不因修得不好而怪責自己,這兩者都是不同形式的自我執着。
不管做任何事情,都應該努力投入過程,而不需要執着結果,這樣的話,結果往往都不會太差的。
笑,是一件能夠橫跨貧富差距、年齡性別、教育文化、語言和心靈的表現,也是一項歡喜心的布施,隨時隨地,別忘了也給自己一個微笑吧!
讀完《剎那芳華》一書不難感受到,張楨的愛是飽滿的,執着的,細膩而深情的,那不是剎那,是永恆的芳華。
我們常常知而故犯的原因,是因為有業識在,所以不管狗子有或者無佛性,原因都是一樣的,這就帶出了佛法不落二邊的道理了。
不管往好的比或是往差的比,始終還是有一顆比較的心;假如經常存有一顆比較的心,煩惱還是不會止息的。
世事錯綜複雜,寬容達觀,不為外界的干擾而束縛自己,是最好的處世之道。
無論在工作或生活中,無論是好事或壞事,我們如果太執着,不懂得放下,那只會變成負擔,變成痛苦,得不到自在。事情來了要面對, 適當時候要放下。
在對一切事物的執着之中,自我的執着是最難覺察到的。
我們無法改變世界,但我們可以做好自己,請守護你曾經的激情和理想。
隨緣自在,放下心中的石頭。
不要讓寒冬的蕭瑟否定了春天的明媚,不要讓夏天的酷熱否定了秋天的豐盛。
沒有走不通的路。沒有邁不過的坎。沒有解不開的結。沒有放不下的包袱。天大地大,路是人走出來的。邁開雙腳,路上自有無限風光。
生活中「行、住、坐、臥」都是禪修,利用喝茶時來體會我們的「色、聲、香、味、觸、法」,學習時時刻刻照顧好自己的身心,我們本自具足的智慧就不難顯現了。
一個錯失,只是錯失而已,但是如果加上分析觀察,便可能打開另外一扇門。
我們不要誤解「緣起性空」為一切皆空就是消極人生,毋須為世間事業努力,這類佛系的新詮釋是有點個人意願呢。其實「真空妙有」是積極的人生態度道理。
無論是隨遇、隨意、隨緣、隨喜 …… 一個隨字,是看透事理的智慧,是對己對人的信心,是對得失的不執着,是對因果的相信,是內心世界的強大。
有些人窮盡一生精力鑽研佛學,三藏十二部讀到滾瓜爛熟,瑯瑯上口,佛法說得頭頭是道,但卻沒有切實修行。
從表面上看來,「無我」的修行好像很難做到,其實我們可以試試從轉念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