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朗普對俄示好,欲「聯俄抗中」。分析人士認為,美俄真正走近可能性不大,因美俄結構性矛盾難解,且俄羅斯不會為迎合美國而疏遠中國。中俄關係的挑戰在於如何應對實力對比的歷史性變化,而非具體矛盾。

公務員是長工,首要無過,準時上下班,穩步升遷,順利退休享長糧。用內地話說:在位那幾十年,一切按上級的既定方針辦。多服務、多收費,容易得罪國民和同事,對自己沒有好處。因此長遠下來,政府必有冗員、臃腫的架構,開刀有理。

發動俄烏戰爭,俄羅斯的理由是北約東擴,事實上這只是藉口。北約也已經在芬蘭建立了地區指揮中心,按說這些行動,也已經觸碰到了俄羅斯的底線,俄羅斯為何沒有發動一場特別軍事行動呢?這一切的根本原因,其實是俄羅斯的帝國野心在作祟。

澤連斯基訪美與特朗普會談破裂。美國提議以聯合開採烏克蘭礦產交換軍援及促成停火,但澤連斯基不滿特朗普與普京友好及將其排除在停火談判外,憤而離席。國際社會反應不一,歐洲多國同情澤連斯基,但作者認為澤連斯基缺乏籌碼,難扭轉敗局。

既有羞辱,當然也在反羞辱,關鍵也是出發點和方法是好是壞,是攻擊還是防衛。相信大家也聽到晏嬰的故事,他到楚國出使,但楚國看見他身材矮小,故意羞辱,請他從小門進入。晏嬰說:「我到狗國,才從狗門出入。但我今天是出使楚國嘛!」結果,楚國由大門恭迎。

特朗普總統上任滿月,勤政簽署百餘項行政命令,褒貶不一。美國內多數民眾支持其「美國優先」政策,但國際社會對其霸凌行徑多有批評。特朗普聯手魯比奧、馬斯克大力推行其理念,顛覆國際秩序,引發市場恐慌。

特朗普商人性格治國引發爭議。他無視批評,魯莽決策,以關稅施壓他國,圖謀併吞格陵蘭、改造加沙,甚至干預美國內政。此舉不僅危害美國經濟民生,更波及全球穩定。

特朗普施政過猶不及,導致內外交困,無暇顧及中國。美國盟友疏離,國內矛盾激化,移民政策影響工業和農業,政府效率低下,削減福利引發民怨。

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向中國、加拿大和墨西哥商品開徵關稅的行政命令,將於星期二(2月4日)生效。莊太量教授分析,增加關稅將導致美國物價上升,對推動經濟增長帶來很大的負面影響,美國很有機會陷入衰退。

郭一鳴形容,拜登現時可能是心情沮喪的總統,不論是拜登本人或民主黨,都不會對特朗普善罷甘休,在離任前埋下不少地雷也不足為奇。

特朗普揚言併吞加拿大、格陵蘭,取回巴拿馬運河控制權,改名墨西哥灣,挑戰二戰後國際規則。美國意圖擴張版圖,抗衡中國崛起,或為峰會增加籌碼,手段強硬,恐引發國際爭端。

歷史上發生大戰的原因諸如爭奪資源(中東戰爭)、爭奪土地(俄烏戰爭)、宗教衝突(以色列跟哈馬斯之戰)、大國爭霸(中美)等衝突都漸趨激烈。小規模戰爭其實已打起來,積少成多,這些局部衝突會否為世界大戰埋下伏線?

當務之急是信心的恢復,至關重要的是方向和思路:我們跟世界到底是什麼關係?誰是我們的朋友?誰是我們的敵人?我們要向前後哪一個30年靠近?自主研發內循環和對外開放全球化之間是什麼關係?

美中對抗加劇,全球經濟下行,烏克蘭及中東戰火延燒,國際局勢動盪。中國雖勵精圖治,然內外挑戰重重,盛世恐受衝擊。此際更需審慎應對,方能化解危機。

全球南方明白在中美對立的背景下,只要保持中立,就可得經濟利益,中國不求獨霸,美國卻不然,那已經輸了。

中國的崛起不會只是硬件(科技、創新、企業規模等)方面的進步,同時亦應是軟件(知識、專業、國際性、現代性和價值觀)等方面的進步。

俄伊急速走近,引起美國高度關注。這是美國的中東戰略企圖把伊朗拖下水、讓伊朗也參與到中東戰爭來的根本考慮。筆者希望遠方的戰火不會燃燒到亞洲東部這邊來。

在工業化時代,能否擁有豐富的能源或者能否掌控能源是衡量大國的關鍵指標。現在,世界早已進入了資訊時代,資訊和數據成為經濟的核心,誰掌控了數據,誰就可以掌控了世界。

全球化1.0已經走到盡頭,在下一階段,我預測中國將同時成為供應端與需求端,同時以西方為主要需求端的舊全球化格局將在某種程度上繼續存在。我認為,中國將會開拓一個更新、更進步和更具有韌性的局面。

老實說,今次空巴事件之後,美國與歐洲班大佬以後心中都會有條刺,就算大家共同發表一些攻擊中國的文章,都只是口和心不和。

亞洲早已有APEC,想大拜拜,年年有;又有RCEP,印度沒有加入,因為達不到開放條件,所以IPEF不可能有什麼進步條款。

史提芬史匹堡是戰後長大的獨立電影人,也是自由知識分子進軍荷里活的代表人物。這一代人對父母的反抗,首先表現在對外星人來地球的恐懼,提出另類觀點:為何假設外星人都是敵意的侵略者?為何人類不能與外人做朋友?

時鐘不能回撥,不能夠再問當時如果西方政客在歷史的深度中更深思熟慮一些,可不可以避免今日的慘局?

美國民主黨人更熱衷於意識形態,會有更強的冷戰思維,因此推動以台灣為棋子,挑起中國的激烈反應,會是未來幾年拜登更熱切傾向使用的方法,當中肯定不斷會測試中國的底線。

「動態清零」比「群體免疫」優勝,何況中國接種疫苗兩劑者已達81.9%,美國只是60%。中國在年底達83%,亦達到「群體免疫」的水平。但死得人少,是真的「以民為本」,比「以資本為本」為勝。

中美脫鉤是一個集市場、政治、經濟、能源,以及全球化結構重組等因素多重影響的一個科學過程,不是美國想脫就脫得成,也不是中國抗拒脫就脫不成。

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反外國制裁法》並已實施。全國人大常委譚耀宗表示支持立法,但如果港澳地區要落實上述有關措施,須納入《基本法》附件三作本地立法,唯法例暫時沒有提及相關安排。

「站在歷史正確的一方」的,是以色列而不是哈馬斯。

愛德曼報告, 美國人信任美國政府只有33%,信任中國政府的國民達84%。

國際關係專業是宏觀,國際工商管理屬微觀,學生可以各自選擇。